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自觉调整就比商业压力之下被动调整作品要好得多。”
张伟平为张艺谋电影的慷慨投资,让张艺谋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促使他精益求精,不辜负朋友的信任。
本应该专注于艺术创作的张艺谋,甚至常常会主动建议张伟平做压缩性投资。
这样的合作反而让张艺谋更多地考虑市场和投资额。
到了电影杀青的看片会,张艺谋会把剪辑后最接近完善的影片让张伟平看。
“那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场面,张伟平盯着银幕,张艺谋则看着张伟平,观察朋友对影片的每一点反应。”
[6]这样一种关系,说到底,朋友、“兄弟”
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一种商业伙伴关系。
对于市场,很难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存在。
(三)一年一片的出品效率和精致电影理念
新画面的电影出品速度,基本保持在一年一部张艺谋作品,当然也包括电影《英雄》这类耗时两年的鸿篇巨制。
这样的发片速度,在销售竞争状况一片火热的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是相当谨慎而沉着的。
有人觉得张伟平辜负了商机,在影视文化产业日渐兴盛的当下,既不重组上市,也不参与合拍,对相关多元电影产业也是漠不关心,只是不紧不慢地继续做着张艺谋的电影。
张伟平认为做大新画面势必会分散精力到经营管理方面,他表示自己志不在此,只是想和张艺谋一起做好电影。
“新画面的投资在于求精……我做电影不图多,不图大,只图精,一年做一部。
每出品一部电影一定是精品,一定是在国内外极有影响的作品。”
[7]在新画面“精致”
的电影理念方面,当时的“二张”
组合有着一致的观点。
打造精致,追求完美的主张,从张艺谋的艺术风格追求中可见一斑。
从早期鲜明的文化反思型作品《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到影像华丽的武侠类影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或者是风格淳朴、主题深刻的文艺题材如《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等,张艺谋的影片选题多元,追求变化,不断尝试新的表达。
摄影师出身的他在电影画面和色彩构图方面尽善尽美的追求更是有目共睹。
虽然这些年来,部分影片在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之间饱受争议,批判和诟病之声不绝于耳,但他在影像方面的表现仍然保持了绝对的水准。
有人在看了《三枪拍案惊奇》和《山楂树之恋》后说“张艺谋变了”
。
但张艺谋本人并不认同:“我认为我一直是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改变。
大家都不了解我,把我妖魔化了。
说我黔驴技穷也好,拜金也好,妥协也好,我不爱解释。
任何事我就喜欢自己远远地站在边上,我不喜欢到前台来。
……其实是时代变了。
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包括视觉、选择和评判标准。
当年拍《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活着》的那个张艺谋,跟现在拍《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的张艺谋从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张艺谋说:“经历不同的时代也给我留有不同的痕迹。
……大环境、小环境、个人思考,整个影响到你的思路和你所拍的东西。
我不去关心未来是怎么定位自己。
我只想尽量拍好电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