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电视台的垄断地位,使他们掌握了所有的频道资源,拥有节目和广告的播出权,这仿佛一种镣铐,使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命运被完全控制着。
民营电视长时间被排挤在电视正规军之外,可是民间电视制作力量仍在悄然增加。
这种情况造就了两种比较典型的中国民营电视运作模式:第一种是完全独立运行,像“光线”
、“嘉实”
、“银汉传播”
、“派格”
(派格太合)、“欢乐传媒”
等公司,独立做节目,分别卖给各个电视台,或者是包下一个频道,其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高风险高利润,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
在以上几家公司中,唯有“光线”
后来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电视制作商,其他公司的情况各有不同,有的裹足不前甚至名存实亡。
第二种是民营公司与电视台合作,由民营公司提出创意,电视台参与意见,在节目制作上,由民营公司出样片,若得到电视台认可则投入资金供民营公司制作,或由电视台制作节目,民营公司负责节目的服务与经营。
这种模式以其欣然广告艺术有限公司作为代表。
[5]“其欣然”
的负责人曾说:“像我们跟经济部合作《幸运52》,是不可能岔出另外一家公司的,除非台里做出这个选择,但是台里一般是不可能做出这个选择的。
这种共荣共存的格局奠定以后,它是轻易不会动的,顶多动些局部的环节。”
可见,这种合作方式是有条件、有限制的,需要过硬的节目制作水准。
在2003年以后,中国的民营电视机构布局基本确立,每种类型的娱乐节目都由独占鳌头的民营电视机构把控。
欢乐传媒自《欢乐总动员》一炮而红后,用所带来的广告收入新做了一档节目《财富大考场》;派格公司专门操办大型活动;娱乐资讯类节目制作方面,则没有节目能超过光线的《娱乐现场》。
2003年12月30日,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的意见》[6],宣告了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时代的到来。
据当时的资料,2003年全国的电视台、有线台、教育台有2100多家,超过了英、德、法、日等8个国家的电视台总和,中国电视节目播出量达956万小时,而当时却只有202万小时的节目可供播出。
频道资源的迅速扩充与节目资源严重不足构成突出的矛盾。
制播分离,指的是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掌握宣传权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权交由电视制作机构的管理体制。
这意味着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拥有了合法的身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民营制作可以参股电视台成立的频道,更大规模地为电视台的频道提供节目,从而获取对节目内容更大的掌控力。
分析人士指出,“制播分离”
的试点与推行,使社会资本注资广电领域终于有门可入,同时由此推动以至加速了广电产业利益的重新分配。
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这为光线等民营电视机构带来曙光。
以光线的《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为首的民营电视公司品牌栏目的成功运作,给了中国电视业一个信号。
那便是,随着电视节目的专业化、商业化时代的到来,由于民营电视公司在决策、人才、机制、运营模式、资源共享以及流水线作业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民营公司变得更有信心了。
政策坚冰被打破。
这时,境外传媒巨头也应声而动。
2004年11月28日,由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牵头发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外资首次被允许入股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产业。
[7]无疑地,这为垂涎中国巨大市场的西方传媒集团提供了绝佳的杠杆与可能。
这些资金优势明显、资源雄厚的西方传媒巨头,有着丰厚的全球化产业运作经验,他们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民营传媒公司构成一种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此外,媒介产品边际成本低、固定成本高的特性决定了产量成为衡量收益的重要指标,西方传媒寡头的大产业规模决定了其平均成本及利润要远高于当时的民营制作公司。
它们的出现,为一些想要进入传媒领域但资源积累不够的民营资本构筑了一座难以跨越的壁垒。
跨国传媒集团并非唯一的竞争者,民营公司还要接受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视中心、湖南电广传媒、新华社财经电视、视点文化传播等一批拥有电视内容制作资源的股份公司或国有企业的挑战,这些集团或势力不仅拥有成熟的产业运营经验,更有着一般公司无法比拟的雄厚资金和政府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