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民营电影公司的业态整合特征
banner"
>
从以上几个民营电影公司的实践来看,这些公司似乎有着许多相似和共通之处。
例如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注重创新思维与路径的拓展,都是半路出家,没有仅仅为投资电影而投资电影的。
而且这些公司都有其他产业作为依托,“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当然,这也是对电影业和政策稳定性信心不足的表现。
有许多民营电影公司首先考虑投资的便是电影制作,很多公司转入电影业首先试水的往往是参与电影创作。
电影创作是电影业的重中之重,好的影片才是高票房的保证。
但是,投资制片业也只是民营公司产业链上的第一个环节。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50%归电影院,40%归电影制片及发行方,余下的10%归院线公司所有。
[1]也就是说,抓住了制片这一产业链条上的第一环,意味着只分成了一部电影全部利润的不到40%。
所以,很多稍有实力的民营电影公司也会把目光投向利润丰厚的电影院线建设。
以电影发行起家的博纳公司老总于冬深谙此道,其在2007年投资17部电影,2008年投资16部电影,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投资出品量上升到20部之后,于冬开始了他的影院和院线建设。
博纳旗下的影院已陆续增加,在三到五年内,公司还将投资三亿至五亿元建成多家星级影院。
华谊兄弟也开始逐步建设影院。
2010年6月,华谊兄弟旗下的第一家影院——重庆百联上海城影院已经开业,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也在北京相继营业。
作为博纳影业和华谊兄弟这样资金相对雄厚的民营电影公司,开辟院线之路是使公司快速晋级的不二法门。
拥有了电影制片发行的主动权,再收拢电影院和院线的利润,那么民营电影公司就几乎能够囊括电影产业链条上所有的利益,而不再是在电影生物链中孤立存在。
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抓住电影产业的全部环节也并不能给电影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许多民营电影公司,特别是资金相对雄厚的民营公司,把更多资金都转而投向投资回报风险系数相对较低的行业。
以华谊兄弟为例,电视剧行业就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利润来源。
目前,中国年产电视剧四万集,而华谊的目标是每年投拍600集。
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平台,主要的任务就是将一些零散的有能力的制作公司集合起来。
华谊成立了10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有着独立的发行人、制片人机制,能够使这些导演既能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然后通过华谊兄弟这个优势平台,更便捷地向电视台推销其生产的作品。
[2]
2001年,华谊兄弟又相继成立了两个子公司——“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和“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
其中华谊兄弟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是专门的演员经纪公司,此公司签署的艺人可参与拍摄华谊兄弟投资的电影,这也一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筹码。
公司先后签约的艺人大多是国内炙手可热的一线影视明星,如范冰冰、李冰冰、黄晓明、徐帆、邓超、刘嘉玲、关之琳、段奕宏等。
华谊经纪公司向签约艺人收取15%的代理费,同时公司每年会拿出总代理费的3%作为包装、宣传签约艺人的费用。
[3]这15%的代理费当然是一项不菲的收入。
假如我们保守地以一名国内一线女明星的片酬为200万元来计算的话[4],那么一部影片华谊公司将收取她30万元的代理费。
一部电影如果有两到三个华谊旗下的签约艺人参与的话,那华谊在一部电影里收的代理费就将达到上百万元。
另一家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是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成立的一家电影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制作的电影完成后,就将产品交由陕西西影华谊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发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