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三、产业化语境下民营公司的市场开拓与积极探索
banner"
>
(一)民营、国有集团齐参与,合拍成为固定模式
2003年新画面和张艺谋合作的《英雄》在国内票房成绩达2.5亿元人民币。
它呈现的视觉奇观与全方位的包装宣传方式,标志着电影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
电影产业步步升级,《十面埋伏》、《手机》、《天下无贼》等片拉动了华语影片的票房。
企业开始注重市场需求,根据发行和院线的情况,以销定产。
《十面埋伏》创下1.5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佳绩。
以中影集团为主要出品方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投资高达3500万美元,国内票房超过2亿元人民币。
2006年,华谊兄弟花重金运作,推出了冯小刚的首部古装大片《夜宴》,创造了1.5亿元的票房。
这些连续的票房大丰收,也让商业大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类型。
从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上看,2003年商业大片兴起,经过十余年,大片帮助中国电影业走出了徘徊多年的“低谷”
,激活了中国电影产业,把很多不看电影的人带进了电影院。
从最初中国商业大片的缘起,不难看出民营公司为主导、国有集团参与的发展脉络。
[1]
2003—2005年,是“中国商业大片”
的概念从浮现到基本定型的三年,也是属于中国民营电影制作公司迅速发展的三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民营影视企业迅速走向成熟壮大,当仁不让地走到了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前线。
2003年,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四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行政法规:《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电影被明确为一种产业,民营机构拥有了一个平等而广阔的平台,得以进行自己的电影产业化摸索。
中国电影也步入了真正的产业化进程。
随着国家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不断出台的扶植政策,民营企业终于取得了和国有制片厂一样的平等地位。
作为改革试点,新画面和华谊兄弟都得到了“合资拍片许可证”
和“独立发行影片许可证”
。
表3-12010—2012年票房统计前五名
由2010—2012年的票房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票房收入位居前五的国产商业大片几乎都是民营资本参与出品制作的影片。
民营公司作为国产商业大片的出品制作方,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民营公司参与出品制作的占大多数,说明民营公司在探路摸索中,已经成为了商业大片投资和制作的中坚力量。
其次,中影、上影这样的大型国有集团本身具备资金和资源优势,民营公司通过与这些国有集团联合,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领域,并获得资源整合的良机。
再次,民营资本参与的商业大片一般都不是独资出品,而是会和其他同属民营企业的制片机构与发行公司合作,尤其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合作为多。
同时,多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增多,合拍片从与中国香港合作逐渐扩大到国际化的合作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