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每年的拍片指标是由电影局下达(北京电影制作厂、上海电影制作厂等大厂分得18—20个指标,中等厂有10个左右的指标,小厂则更少)。
[3]21世纪以来,这种计划生产体制不断受到质疑和冲击,从而形成了不与传统意义产生对等关系的混合所有制的变化。
民营电影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电影生产内部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电影生产开始关注市场,而国有电影生产机构也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改变和革新。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改革占据了中心地位。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
这一概念,并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建设,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六大报告作为党的最高文件首次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
两个方面,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
“文化产业”
作为概念和话语的言说,为电影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3年9月28日,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同时颁布了三个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2004年一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9项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
从关联到自主,有了政府的支持、政策的保障,中国民营电影制片业在相对宽松的国内电影市场格局中迅速发展。
2002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由民营制作公司“新画面公司”
投资的《英雄》在一个多月的上映期结束后,全国总票房达到2.5亿元人民币。
《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大片”
时代,同时也拓展了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国际化空间。
该片在北美最终票房达5371万美元;在法国也创出375个拷贝的纪录,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
。
在北美等国外电影市场上的成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西方观众的视野,推动了外国电影业界及国际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高度关注。
民营公司的电影行为被视为为某种特别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就在民营公司全面发力参与电影制作、生产和传播的时候,2002年前后,像长影厂、上影厂这样的国营大厂,每年摄制的影片仅有1—3部,并且意义定位模糊,生产难以为继。
众多国有制片厂缺乏强大的动力,几乎濒临终极性的停滞状态。
国有、正统和官方文本的表面形式承载的关系与结构遭遇挑战,而民营电影生产作为一种表意实践,指涉明确,富有活力,不断指向新的所指,且与其产生的社会环境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产生了重要的价值。
二、实践、范畴和表征
《英雄》的票房不仅重新定义了国内“大片”
的概念,也说明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务实、精明,拥有具体而独特的锐敏与初步的经验,并且开始捕捉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生机。
2002年起,中国电影票房以平均每年超过25%的增幅高速增长,自2009年以来,年增幅提速到40%以上的水平,总票房、故事片产量、总收入、银幕数都出现明显增长。
2012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
国内电影市场迅速崛起,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达82.73亿元,占总票房的48.46%。
2013年,中国电影再创佳绩。
2013年故事片产量为638部,同比减少107部;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其中国产片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进口片90.02亿元,同比增长2.30%。
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在连续9年超过进口影片票房收入且2012年占比低于进口片的情况下,再度以较大的占比幅度超过进口影片。
2002年,中国仅有1800多块银幕;可到2012年,银幕数已经超过13000块,到2013年12月,这一数字已经暴增至18000多块。
2013年一年增加了接近5000块银幕,增速一年比一年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