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吴宇森导演作品《赤壁》就是这样一部投资超过5亿的巨制。
它选用具有较大的世界影响的中国传统“三国”
故事,以“商业拼盘”
的创作方式将艺术追求与暴力动作、明星元素、奇观视听等商业元素配置在一起,缔造了好莱坞式“超级大片”
的一个摹本。
这些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电影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维度,同时中国主流电影也从这些多样的个性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
民营电影主导的中国电影新实践,除了电影自身类型、美学上的发展变化,更需要强大的价值内核作为影片走向世界的有力支撑。
主流电影应当是更适合主流社会多元化要求的电影,同时体现了政府话语、资本意志和观众娱乐的要求,是多种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协调。
商业电影的主流价值趋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形成中的主流电影对价值观内核的重视与改良。
商业电影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回报,首先要赢得电影观众的认可,因此契合主流社会心理是电影创作之初就需要把握的。
“去价值倾向”
是中国商业电影最大的弊病。
如同中国的抗日战争影片之所以世界影响力较弱,是因为它没有把本民族的悲剧情感上升为一种人类的悲剧情感一样,只有将本土电影理念和有着全球性共鸣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中国电影才能从作品内部散发出力量。
因此,中国电影在传达主流价值的时候,需要重新思考主流价值与个体需求的关联,需要在传统和现代、民族与世界、同一性与多元性之间找到文化平衡,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伦理保守主义,更开放地传达公平、平等、尊重、同情、爱等具有世界性、现代性的共同正面价值。
[8]《阿凡达》对中国电影的启示除了数字技术带来的天马行空的视听震撼外,其对天赋人权和人性美好的主体阐释也值得中国电影人深思。
对于反映人性与人的普遍要求的价值观的追求与正确定位,是引导中国电影获得世界认同与赢得国际市场的关键。
现在,中国电影创作已开始从扩张数量阶段进入到提升质量的阶段。
类型意识和类型技巧明显提高,商业美学追求和价值观问题受到重视。
中国电影在民营电影力量的共同渗入与支撑下,正向着建构“大片主导、中片支持、小片补充”
梯次分布的电影格局努力。
丰富和创新电影的类型品种,协调电影商业与美学的统一,提升电影的国际化品质,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适应市场、适应观众、适应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中国电影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传统中国电影与新民营电影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就如同陈凯歌的电影里《定军山》一唱十几载的京剧泰斗十三燕,在戏台上遇到了唱改良新戏《一缕麻》的后生新角儿梅兰芳。
一个代表了梨园行里传统经典的艺术理念,任台下客寡客众,我自一曲到底,风云不变,如今说来就是缺乏站在与观众和“市场”
互动角度进行自我突破与重建,没有让艺术行为真正进入大众消费的空间;而另一个则是充满活力,大胆创新的声音,出于对京剧艺术同样的痴迷与热爱,在时代与传统、市场与艺术之间寻求更多的新平衡。
电影艺术和京剧艺术一样,灵动则赢,只有坚持艺术原则,接受市场竞争,回归大众文化产业,打开国际视野才是长胜之举,中国电影创作的未来才会像十三燕和梅兰芳同台的一曲《汾河湾》一样,旧曲新唱,喝彩满堂。
[1]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2]杨柳:《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3]赵卫防:《中国主流电影的文化认同及发展策略——“全球化视野下主流电影的文化认同及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综述》,《当代电影》2010年第3期。
[4]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5]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6]郝建、邓双林:《主旋律电影创作与阐释的“主流化”
趋向》,《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7]尹鸿、刘浩东主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8]尹鸿、刘浩东主编:《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