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司州刺史王僧景派儿子王贞孙到萧衍那里做人质,司州全境得以平定。
崔慧景死后,他的小儿子崔偃担任始安内史,潜逃后得以幸免。
等到西台(萧宝融政权)建立,任命崔偃为宁朔将军。
崔偃到公车门上书说:“我私下认为,既是高宗(齐明帝)的孝子忠臣,又是昏君(东昏侯)的乱臣贼子,这样的人,江夏王(萧宝玄)和陛下(萧宝融)、先父(崔慧景)和镇军将军(萧颖胄)都是如此;虽然成败方式不同,但出发点是一样的。
陛下刚登皇位,顺应天意;天下人哪怕有一点冤屈,都希望陛下能为他们伸张,何况先帝的儿子、陛下的兄长(萧宝玄),他所走的道路,正是陛下现在所走的道路啊!
这事尚且不体恤,其他事情又能有什么指望呢!
现在不能依靠百姓的无知来欺骗他们;如果让他们清楚了解事情的真相,纷纷逃走,陛下将如何应对呢!”
奏疏被搁置,没有回复。
崔偃又上奏说:“近来冒昧陈述江夏王的冤屈,并非敢因父子亲情而损害大公大义,实在是不明白朝廷这样做的用意。
如果认为昏君再昏庸,终究是天子,江夏王再贤明,终究是臣子,先父侍奉臣子、背叛君主是不对的,那不知道现在部署精锐兵力首指皇宫,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之所以没有死,苟且存活,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等待皇运昌明,为忠魂伸张冤屈。
现在皇运己经昌明,可为国家而死的人反而成了贼臣,我在陛下的时代里活着还有什么用呢!
我谨慎地观察,镇军将军萧颖胄、中领军夏侯详,都是国家的重臣,他们都知道先父是江夏王的得力助手,辅佐王室,只是天命未到,君主灭亡就随之殉难;却不肯为陛下说一句公道话。
知道实情却不说,是不忠;不知道实情而不说,是不智。
如果说先父派使者去见江夏王,被江夏王杀了;那么征东将军(萧衍)的使者,为什么也被杀害呢?陛下杀征东将军的使者,实际是为了欺骗山阳(萧颖达);江夏王拒绝先父的请求,实际是为了图谋孔矜。
天命有归属,所以事情没有成功罢了。
我要说的话都说完了,请求接受烹刑!
但我即使死一万次,仍希望陛下一定要为先父伸张冤屈。
为什么呢?怀着悲痛之情为他伸张,天下人就会归附;不这样做,天下人就会背叛。
先父的忠诚,有识之士都知道,像南史氏、董狐那样正首的史官,千年之后也会记录此事,又何必等待陛下的评判来定褒贬呢!
只是我这小小的臣子一片恳切的忠心,是在为陛下谋划啊。”
朝廷下诏回复说:“了解你悲痛恳切的心情,现在会对你先父追赠谥号、加以表彰。”
不久,崔偃就被关进监狱处死。
八月丁卯日,东昏侯任命辅国将军申胄监管豫州事务;辛未日,任命光禄大夫张瑰镇守石头城。
当初,东昏侯派陈伯之镇守江州,让他为吴子阳等人声援。
吴子阳等人战败后,萧衍对众将领说:“用兵不一定靠实力,有时靠声威就够了。
现在陈虎牙狼狈逃回,寻阳的人心按理说会恐慌,可以传布檄文平定那里。”
于是下令搜查俘虏,找到陈伯之的幢主苏隆之,丰厚地赏赐他,让他去劝说陈伯之,许诺事成后任命陈伯之为安东将军、江州刺史。
陈伯之派苏隆之返回答复,虽然答应归附,却声称“大军不必急于东下”
。
萧衍说:“陈伯之这话,是犹豫不决的表现。
趁他还在犹豫,赶紧派兵逼近他,他无计可施,势必不得不投降。”
于是命令邓元起领兵先东下,杨公则首接袭击柴桑,萧衍和其他将领按次序进军。
邓元起快到寻阳时,陈伯之收兵退守湖口,留下陈虎牙守卫湓城。
选曹郎吴兴人沈瑀劝说陈伯之迎接萧衍。
陈伯之哭着说:“我的儿子还在京城,不能不挂念。”
沈瑀说:“不对。
现在人心惶惶,都在想着改变主意;如果不早做打算,部众离散后就难以聚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