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大学城兴起的原因
banner"
>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之后,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8222.8亿美元,人均674美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7%。
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来看,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物质条件。
另外,据世界银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占相应年龄组(18~22岁)的人口比重只有2.4%,加上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等也不超过4%,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这一方面使得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学子难圆大学梦,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屡屡遭遇人才瓶颈的制约。
其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产品出口和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外方提供加工服务,不仅对外依存度高,而且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由于出口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疲软之势。
为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接受了有关专家的建议,通过增加高等学校的招生来带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并借此减缓更大的就业压力。
这一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些变化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为加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
。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这一计划。
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重申: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
这样,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地扩招。
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1999年招生人数为154.86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42.9%,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0.5%;2002年招生人数为303.76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2007年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为565.92万人,在校生总数达23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
几年之内,我国就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
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只是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而且包括在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如在观念方面,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少数人的一种特权,而是具有一定的资格后人们享有的一种权利。
这要求高校的布局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精英化阶段,高校通常集中在几个城市,而且坐落在这些城市的高校又相对集中在一个地方,空间布局结构为“聚集单中心型”
,如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大城市,而北京的高校又基本集中在海淀区,武汉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武昌的东湖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