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仕”
代表了一种主流文化取向。
在封建社会官本位形态下,它指的是官;在知识经济多元价值形态下,它可以泛指各行各业的专业精英岗位。
因此,高等教育要专注质量和特色建设,对得住“高等”
这一层次规格要求,社会不需要培养“庸才”
的高等学校。
(二)加强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
高等学校由学科组成,学科细化构成专业。
因此,学科、专业在概念上有相似性,我们也就常常笼统称之而不加区分。
但是,学科暗含着一个研究领域,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欧美体系下的专业概念就是学科门类下的课程组合,亦称主修。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不同的:前者重科研的架构;后者重教学的平台,如“211工程”
重视学科建设,“质量工程”
重视专业建设。
因此,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专业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重学科建设——以构建学科体系和科研项目驱动为标志,但忽视专业建设——以育人的专业性减弱、不同毕业生可替代性增强为信号。
尽管学科优化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得比较严重。
其次,随着前些年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扩张,高等学校在专业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满足已有专业”
和“发展容易上马专业”
的倾向。
其结果是:第一种倾向延缓了专业调整的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乃至膨胀,“新学科专业的数量和品种增长缓慢,出现了一些老化了的‘巨型专业’”
[2]。
这显然忽视了经济发展需求,有悖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第二种倾向加大了低水平重复办学的现象,各学校纷纷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在较低的水平上繁衍过快,这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数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已越来越趋同[3],出现了人们所喻的“一片平原”
现象。
最后,高等教育面对的服务主体在发生变化。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
这既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是对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命题。
随着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逐渐饱和,企业,尤其是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接纳高等学校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要考虑如何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及学位点调整等措施,适应和满足企业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建设的需要。
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需求,加强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