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三、结语
banner"
>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表现在:经过调整,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已经基本上与专业拓展、创造性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相适应;院校合并结束了我国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学科分散的办学格局,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大学城建设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创造了条件,而且使我国高校的布局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而学部制的改革将会使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与完善,激发高校的活力与知识生产力,有助于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1]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380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2]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20页,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3]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等教育20年》,载《高等教育》,1999(11)。
[4]许放:《我国高等学校学院制研究》,载《现代教育科学》,2002(11)。
[5][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10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陈伯璋:《大学学术社群与教育改革》,载《教育研究》,2004(3)。
[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1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丁小浩、闵维方:《规模效益理论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载《高等教育研究》,1997(2)。
[9][美]ClarkKerr:《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12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0]王常策:《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重要形式》,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科技大学,2000.
[11]张朔、王小梅:《合并院校实质性融合与跨越式发展——全国合并院校经验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8~9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王常策:《论我国高校合作与合并办学的困难和条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3]第六十条第一款在2015年修改为“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
[14]皮耐安:《我国大学城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2(2)。
[15]王爱华、张黎:《我国大学城的几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载《中国高教研究》,2004(3)。
[16]方莉、陶明法:《我国大学城建设模式分析与思考》,载《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7]许炳、徐伟:《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载《现代教育科学》,2005(1)。
[18]许炳、徐伟:《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载《现代教育科学》,2005(1)。
[19][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253~263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0]付梦芸:《我国高校实体性学部制改革的困境与破解——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2)。
[21][英]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85页,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2][美]刘易斯·布兰斯科姆、理查德·佛罗里达,[日]儿玉文雄:《知识产业化——美日两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纽带》,尹宏毅等译,22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3]李庆成:《学校召开会议推动学部制改革》,xi.edu.fo100231675.htm,2017-05-0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