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其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禁锢或限制他们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探索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教育方法主要应该是疏导和引导。
第三,这种高等教育哲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哲学。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全面开发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如同杨叔子先生指出的那样,教育是“育人”
而非“制器”
。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
的人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存,但对五育的理解和实施是比较片面的。
如德育方面,主要突出人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政治忠诚等;智育方面,主要是教师的灌输和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美育、劳动等常常被作为智育的附庸,可有可无。
这样的教育哲学完全是工具理性的,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这样的教育哲学指导之下,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专家和专门人才,但很难培养出有影响的学者和思想家,大师级的人物则少之又少。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曾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莫言、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
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科,特别是文史哲这些基础学科方面,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学者。
也就是说,在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培养得太少。
年纪大一些的同志中有一些是很优秀的,但只能说是准大师,不好说是大师级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术功底、知识面还是创造性等方面,和前一辈大师级的人物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2]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人文关怀,缺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四,这种高等教育哲学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哲学。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同样,任何哲学思想都需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的哲学必将走向僵化和衰亡。
在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确定为我国的政治哲学,苏联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哲学成为指导高等教育的唯一哲学。
哲学思想上的单一和封闭,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
我们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禁区,难以进行思想和理论上的创新。
这种僵化和教条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董健先生把“**”
前和“**”
中的指导哲学形象地概括为“政治实用主义”
和“‘左’倾教条主义”
。
应该说,这两种哲学是客观存在的,它深深地浸**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之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改革开放,就是要解除思想上的禁锢和束缚,创造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大胆探索和积极争鸣。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迅速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将中国拉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在思想上,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得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正确结论,并在实践中坚持批判性地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多元哲学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