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你想举个例子。
有一次,你看到一张极炫的摄影作品,一个大型的圆圈,中间是一棵参天大树,整幅照片是以仰视的角度完成的,引导我们向上观望。
可是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原来是D同学,一位六岁的小女孩。
当孩子背上相机,他所关注的对象,他所聚焦的点,他揽入镜头选择的细节,都会跟我们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高度的问题角度的问题细节关注的问题,而是孩子与成人的根本不同。
记得某年暑假,朋友带你参观省美术馆,当时正是西班牙当代艺术馆馆藏作品的展览。
朋友介绍说,我们一般都会将作品安放在1.6米的高度,可是西班牙艺术家不同意,要求放在1.5米,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更好地让孩子看,不至于因为仰视而改变了欣赏的角度从而导致原作品变形。
只是降低了十厘米,就降出了一个儿童观。
一位朋友跟你说起过一个小小的故事。
当美术老师们将自认为最接近孩子的笨拙幼稚的书画作品让孩子欣赏时,发现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倒是更愿意去描画那些华丽的线条与色彩,这恰恰是我们最讨厌的东西。
我们如何确定自己认识了儿童?
孩子竟然跟我们的理解完全相反,你有想过这种结果吗?你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吗?
当孩子的关注点不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不一样,那么他们表述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乔姆斯基说,语言是先天的装置。
那我们就不能错过对孩子来说装备这些先天装置的重要时间,所以早期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尤为重要。
可是,托尔斯泰说,这个时间到5岁为止。
面对已经7、8岁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每想起这些,你的心里就暗暗懊悔——我们做得太不够好,以致孩子在脚步匆匆中不知不觉就长大了。
你想起了华兹华斯的那首《不朽颂》:
幼儿时,
我们身披天国的明辉;
儿童渐长成,
牢笼的阴影便渐渐向他逼近,
然而那明辉,
那流动着的光源,
他还能欣然望见;
少年时,
他每日离东方渐行渐远,
也还能领悟造化的神奇,
幻异的光影依然是他旅途的同伴;
成人时,
明辉便泯灭,
消退于平凡的白日之光。
你一直在想,如何不要让孩子的灵性过早地泯灭于白日之光。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