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到“用户满意”
的转变,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评价标准的外在表现、外部标准。
其内在表现应当是学生质量,什么样的学生质量既能让“用户满意”
又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笔者认为,社会更关注毕业生的“能力”
,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为只有这种“内在能力”
才会给企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个人发展更应该关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因为只有这种内在综合素质和特长才和毕业生未来事业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发展机遇”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现代教育质量观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内涵的”
教育质量观。
(三)大学行政地位的凸显
在精英教育时代,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大学和社会关系不紧密,其治理结构可以是教授治校、元老教授垄断管理等。
但随着大众化、普及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规模迅速扩大,成为了巨型组织、超级大学,大学内部的组织运行更加专业化、复杂化;大学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已经步入人们生产、生活的中心,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更加关注大学;大学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各国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了对大学的实际控制。
在此剧变形势下,教授治校、元老教授垄断管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学行政作用越来越凸显,主要由专业管理人员承担大学的日常运行、管理服务工作;大学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多元,由教授一统天下的经典运行模式已经渐渐逝去。
在此种变化下,大学的行政地位也不断加强,行政作为政府控制大学、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增强大学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学的行政地位也不断提升。
二、大学的独特性问题
大学的“适应性”
是首要的,但这种“适应”
是有条件的,不能一味地强调“适应”
,要“适度地适应”
;要保持大学自己的“独特性”
,保持自己的“特色”
与存在的“价值”
,这可谓“有大学的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
本部分重点探讨两个问题:第一,大学为什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第二,大学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一)大学为什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为什么要保持大学的独特性?需要我们从高等教育本质、教育质量的高度去理解。
我们认为,大学的独特性是大学组织存在的前提,是大学组织存在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前提,它既不是培训机构,也不是研究机构,更不是服务公司。
但它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要满足大学的发展需要,更需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它的独特性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李国强撰写的文章《认同、冲突与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反思》,对我们思考大学为什么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
他认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与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反思实质上也就是对高等教育存在本质的哲学审视。
高等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哲学认同、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在实践理性的反思中得到了融合:“人是目的”
既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基石,也是大学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的理论根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