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当今的社会背景是知识经济、创新型社会、全球一体化、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强调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重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等。
20世纪中叶之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是以规模小、人数少、实施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的。
特别是在18世纪之前,大学远离社会,成为少数“有闲阶层”
研读经典、修身养性的“象牙塔”
,以至于在像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很难看到大学的身影。
大学作为一个机构尚难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那时的大学与社会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关系的),大学内的“教育质量”
就只能是大学内部所关心的问题了。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发展逐步由战后恢复过渡到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了“黄金时期”
。
例如,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已经接近或超过15%(如瑞典1971年为24%,英国1973年为13%,日本1970年达到23.6%),进入了马丁·特罗所言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美国1967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占18~21岁人口的比例已经高达46.6%。
此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速度虽然因“石油危机”
、“紧缩政策”
等在短时间内有所放缓,但规模扩大的趋向始终保持不变,如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据统计,高等教育在学率(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学校在学人数除以18或19~21或22岁的人口总数),美国已达到89.5%(2004年),日本达到66.1%(2007年),英国达到83.2%(2005年),法国达到57.2%(2005年),德国达到52.1%(2005年)。
[2]高等教育规模的如此扩大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原有的“精英性质”
,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大众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权利。
由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高低就变成与社会大众紧密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当人们为接受高等教育而付出了必要的费用之后。
(一)高校治理结构的变化
中国高等教育也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高校治理的过程中将有更多的社会因素参与。
1999年,政府作出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迈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2007年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700万人,2009年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4.2%,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979万人(其中研究生140万),2010年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3105万人(其中研究生153.8万);2011年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在绝对数上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分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不仅仅是毛入学率数量指标的变化,更意味着高等教育在若干方面所发生的质的变化。
其中,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
中国公立高校治理机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主导是其主要特征,而社会参与较少。
主要表现为高校不仅在宏观层面上直接受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管理,而且在学校内部事务以及学校发展与改革方面受到行政力量的主导。
但从世界规律来看,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乃至普及阶段,大学的治理结构要求与之发生变化——多元治理结构。
对此,刘承波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的教育观、高等教育的功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领导与决策、学校管理形式等内容进行了比较,通过表6.1对高等教育社会参与程度进行了比较,可见,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乃至普及阶段,社会参与度是依次增强的。
表6.1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中的社会参与程度比较
续表
来源: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参与,刘承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教育科学,2008-05
(二)教育质量观的变化
1.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是什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何提高质量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