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诞生于18世纪的两次大学改革运动改变了这种局面,德国大学学术上、科学上的地位得以恢复,再经过19世纪初洪堡的大学改革,德国大学更成为各国大学竞相效仿的楷模,对世界各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几次改革的根本动因均来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分别创办于1694年和1738年的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在当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初步形成了学术自由、注重科学研究、注重现代科学和哲学等现代大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哈勒和哥廷根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它们针对传统大学远离现实生活的弊端,强调实际知识和适应社会迫切需要。
[3]
第二次质变:大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双功能逐渐扩展为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大学重心逐渐转向美国。
当时,美国受德国的影响,19世纪创建了一批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同时美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他们率先将社会服务纳入了大学的新功能。
社会服务分两个层面,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大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以颁布《莫里尔赠地法案》和“威斯康星理念”
为代表。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里尔赠地法案》,这导致了美国建立一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农工学院。
同时出现了一些以自由教育和实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州立大学,突破了大学以培养牧师、绅士、教师、医生、律师的传统。
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为社会直接服务是大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
,“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
。
“威斯康星理念”
掀起了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使得大学是“社会服务站”
的看法越来越被人们认同。
这个新理念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称为“威斯康星思想”
,并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
由此,面向社会开放成为大学新的教育理念,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资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由传统大学的“象牙塔”
逐渐演变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站”
。
[4]
看得出,大学的发展、功能的增加,是大学与社会“环境”
互动的结果,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科学研究”
和“社会服务”
成为大学的主要功能均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发动的大学改革运动推动,最终使“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成为现代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
现代大学除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功能外,大学作为社会的科学文化中心还是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思想和文化的源泉,肩负着社会的价值得以实现,文化、科技得以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二)当大学故步自封、不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就会停滞不前,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16世纪的宗教和社会变革,影响并阻碍了17世纪后期及18世纪英国大学的发展。
18世纪是英国工商业大发展时期,社会急需各类专业人才,但在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中占支配地位的仍是古典学科和经院知识,大学生活死气沉沉,与世隔绝。
由于保守势力的控制,大学中科学的作用和地位被忽略,科研兴趣低沉,工业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各类人才只能在大学之外接受培训,导致英国大学不能适应工业革命时代新的社会需求,处于持续衰退时期,其首要标志是学生人数的日益减少,每所大学每年招生人数从17世纪60年代的400人降至18世纪中叶的牛津不到250人,剑桥不到200人。
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15世纪中期以后传到德国,它提倡人文主义,反对一切封建的、教会的教育传统,由教会控制的大学被认为是落后的、脱离现实的机构,成为重点改造的对象,结果是大学中的经院哲学被人文主义取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