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正是因为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
,融入社会生活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心力量,学术界褒贬各异,可谓见仁见智。
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应当对社会需求保持谨慎的态度,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盲目地迎合什么。
大学应满足社会的需求(needed),而不是社会的欲望(wanted)[4]。
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学是一个批判的中心,是掌握那些寻求建立理性思考的基本原理的地方。
赫钦斯反对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他坚定地认为大学应首先完成好它独特的社会功能——独立思考和批判社会。
他要求大学必须独立于社会,它寻求的是对社会的超越,以期成为引导社会的力量,而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适应,否则高等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完美属性”
。
[5]德里克·博克和克拉克·科尔等人则对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持高度乐观的态度。
博克指出,高等教育远离社会现实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
,融入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
与世隔绝的大学的生存或许只能是以牺牲专业教育质量、应用性研究、社会性批评和专家建议为代价,然而上述活动对我们的社会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6]。
科尔则认为,现代大学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方面,在服务于文明社会众多领域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与伦比的。
高等教育不仅能够从边缘走向社会中心,而且必然走向社会中心。
如何理解这样截然对立的看法?这就是大学与社会所处的视角不同所带来的张力。
[7]
站在社会的视角,高等教育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今,从世界各国来看,政府仍然是教育投入的主渠道,而且在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入,增加了对大学的投入,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谁投资,谁受益,既然政府是最大的投资者,当然首先应满足政府、社会的利益,使投入的经费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意志,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为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惟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与资源。
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需求,走向社会中心是与其基本功能的发挥相统一的。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发展历程,都是伴随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而实现的。
如果高等教育依然是坚守自由教育的单一教学功能,就不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就不可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从而取得长足发展。
大学为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就必须面对社会众多领域的实际需求,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但是大学不是社会的工具(至少不完全是),它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理性。
绝不能因其走向中心而变得世俗,就摒弃所应恪守“追求高深学问”
“追求真理”
和“学术自由”
之精神。
大学本身是凭借其学术性和强有力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逐渐获得与政治、经济平等对话的筹码,使其走向中心变得更为现实。
高等教育在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同时,还应保持一种超凡脱俗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惟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强固“社会中心”
的不可替代地位。
诚然,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既要“独善其身”
,又要“兼济天下”
;既要崇尚学术,又要适应社会;既要走出“象牙塔”
,又要超越“象牙塔”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