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比较起来,占有更多教育资源,政府教育投资向这些学校倾斜,它们的教育设施明显好于普通学校,这些学校也比普通学校更能吸引优秀的师资,所以,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好于普通学校。
事实上,在许多地区,不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几乎就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而要想考入重点高中,必须先进入重点初中,重点小学。
进入新世纪,尽管政府希望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重点学校,平均各校的教育资源,但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单凭政府的意愿就可以立即将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到原来的重点学校的水平,这使得学生家长们对教育质量高的重点学校仍然趋之若鹜。
于是,特权出现了,一方面是权力的特权,另一方面是金钱(择校费)的特权。
这样的状况,既无平等的教育,也无平等的机会,而且不断制造“马太效应”
,使质量高的重点学校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质量相对较低的普通学校缺少提高教育质量必需的资源。
各校之间质量和水平的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无法立即将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到重点学校的水平,当然也不可能将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降到普通学校的水平,择校费实在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鉴于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这些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应当作为国有财产的收益,而不是学校员工的收入,政府应当将这部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当然,相信大部分会返还给学校,但在保护这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择校费之外的财政拨款,增加普通学校的财政拨款,为这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基础教育质量的差异,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有很大的影响。
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一般的原则是高等教育机构按照同一标准录取学生。
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生效)第13条第2款规定:“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我国教育部部长率团参加了这次会议)通过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写道:“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应根据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成绩、能力、努力程度、锲而不舍和献身的精神。”
但我国的东、中、西部的教育资源投入差异如此之大,相同地区,甚至相同城市中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投入,以及作为其结果的教育质量的差异,也是非常之大。
在这种情况下,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高等教育申请者,确定入选者,在教育学上有充分的理由,但从平等方面看,还是有瑕疵的。
然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录取机制,并不是按照相同标准录取学生。
这种并不完全符合教育学原则的做法,本来应通过提高基础教育条件好的地区考生的录取分数,而消除高等学校招生在平等方面的瑕疵,而实际情况是那些基础教育条件好的地区考生的录取标准反而比较低,将原来的瑕疵放大成了污点。
[4]这是叠加在一起的双重不平等!
[5]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不仅有更多的钱投入基础教育,也有更多的钱投入高等教育。
这些地区高校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在本地区招生人数多。
现行的分省(区、市)招生制度是造成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原因。
各高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各省(区、市)招生的人数,没有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计算规则,各校在确定招生省份和各省招生名额时,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但通常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上海市所属高校,由于主要由上海财政资助,按本市的要求,主要招收本市考生;在上海的教育部所属高校,由于多采用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方式,得到上海市的财政支持,在分配招生名额时,教育部和这些高校也不得不对上海市给予特别倾斜。
其他经济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情况,大致如此。
2010年,北京大学在北京市计划录取数占计划招生总数的18.8%,清华大学这个数据是15.9%,复旦大学在上海市计划录取数占计划招生总数的31.3%,而浙江大学在浙江省计划录取数更是占计划招生总数的59.2%,相比之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安徽的招生比例较低,为11.7%。
见表3-2。
表3-25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本科招生名额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配(2010年数据)
数据来源:5校在各地区的招生名额,来自各校的招生网站,其中北京大学的数据中,未包括医学部的招生数和西藏班、新疆班各4个名额;清华大学的数据中,未包括美术学院招生数据。
各校数据中未包括自主招生、特长生等招生数据。
各地区考生数来自相关网站。
说明:事实上,教育部直属各重点高校,在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配的招生名额,都会比较多,所以,本表格既不反映各地区考生的实际录取率,也不反映各地考生考取重点院校的实际比例。
比如,2008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10.4万人,全国500多所高校计划在京招生7.7万人,录取率为74%,这个比率显然比其他很多地区高很多。
而在名牌高校方面,天津除南开大学之外,还有天津大学,湖北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湖南有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江苏有南京大学,广东有中山大学,吉林有吉林大学,陕西有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安徽有中国科技大学,黑龙江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有厦门大学,北京除北大、清华之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上海除复旦大学之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是很好的学校,使其所在省、市考生受益。
但是,像河南、河北、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本地区既无名牌高校,区外的名牌高校在本区录取名额又比较少,对考生显然很不公平。
教育部之所以默认这种做法,除了其权力和政治影响力不足以改变现实之外,也希望借此发挥地方政府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以弥补中央教育财政的不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