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所以,他认为,“欲挽救作为大学之基础的人文教育”
,就需要复兴古典学问,而复兴古典学问,需要从学习古典语文(古希腊语文和拉丁语文)做起。
他亲自实践,在大学开设西方古典语文课程,并编写了《古希腊语文教程》和《古典拉丁文言教程》。
[18]
我们不反对有兴趣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古典语文课程,古代经典仍然应当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反对以古典语文和古代经典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内容。
不要忘记这是西方已经抛弃了两百年的传统,我们没有理由再复兴这种传统。
我国官方文件中使用“人文素质教育”
,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这个概念是为了纠正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学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市场经济带来的过分强调大学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造成受教育者文化素质低下的情况而提出来的,并成为政府的教育政策。
不过,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让人感觉是权宜之计,感觉未对教育目标作全面检讨。
既然我们曾经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那就缺什么补什么,开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让学生读一些人文经典。
还搞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立,说现代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由于科学教育的盛行造成的,认为在重视(或者适当地减少?)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可以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然而,单是人文素质教育,似乎还不能完全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太过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的问题,“专业教育+人文教育”
似乎也不足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完整发展的人。
对于大学教育整体来说,专业教育一般是不能缺少的;如果将大学教育当作一个全集,专业教育当作它的一个子集,人文教育似乎不足以成为专业教育的补集或余集。
因为:
第一,由于受到概念的限制,人文教育指涉的范围相对狭窄。
尽管人文教育的倡导者经常尽可能拓宽人文教育的范围,比如把它说成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教育,但也不能不承认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涵养。
一个人有了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就够了吗?组织和领导能力、坚强的意志、逻辑思维能力、国际视野这些品质似乎很难与人文精神联系起来,但它们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专业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尤其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类各专业,以及社会科学各专业(比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通常缺少自然科学教育,这些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人文教育,也需要科学教育,而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并不包含自然科学和工程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不包括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也十分漠视的教育方案是不能接受的。
[19]
第三,对一些价值来说,人文教育是中立的,而这些价值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比如一个有人文精神的人可能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甚至不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这一点也不奇怪,孔子的思想与现代平等观念不完全相容,而柏拉图是反民主的),历史上也不乏有教养的坏人、奸臣、汉奸。
教育是要有明确导向的,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人文素质教育似乎并不能全面地提供这样的教育。
除非对“人文素质”
概念的内涵进行不适当的扩大,否则,在它的名下,很难涵盖通识教育的全部目标,所以,以通识教育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校的普遍选择。
当然,应对通识教育的涵义和目标进行恰当解释,而不是像一些保守的人文学者那样,将通识教育解释为传统的自由教育,解释为精英教育,解释为人文教育。
[1]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R].蒋凯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5.
[2]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研究院,2005.93.
[3]2005年6月18日至20日,中国文化论坛理事会在北京香山举行“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学术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杨振宁教授发言,引用西南联大校歌中的几句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并稍作修改,“千秋耻,既已雪;中兴业,须人杰”
,认为“中兴业,须人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