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中国
中国现代学术自由思想是与大学制度一起从西方引进的。
但只要有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学术自由就是一个问题,当然,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的学术史大致可以追溯至西周。
在当时,学术主要集中于周王室,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教育也主要掌握在王室手中,“政教不分,官师合一”
。
随着王室的衰落,学术下移至诸侯,特别是鲁、宋、楚等国,如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昭公十七年》)。
事实上,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战争,学术更进一步下移至庶人,以至于私学兴起,造成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局面,形成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思想最为蓬勃、学术最为自由的时代。
然而,及秦,禁私人讲学,焚书坑儒压制民间清议,恢复政教合一,民“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
,学术自由遭到极大的打击。
及汉,虽废止了秦的许多严厉禁令,然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议,形成法定国家意识形态。
以后之学术研究和教育,都很少能超出儒家思想的范围,及唐、宋,科举制度又使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强。
儒术独尊,学术自由的空间就很小。
一方面是统治者的压制,在各朝代统治都会使用暴力,对付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言论,这经常使得知识分子在教育和研究中战战兢兢。
比较典型的是“孟子冤案”
。
朱元璋看到《孟子》中“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言论,认为此“非臣子之言”
,扬言“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遂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孟子配享神位。
虽旋即恢复,但终耿耿于怀。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令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删《孟子》中触犯君权独尊的语录85条,修成所谓《孟子节文》,颁行全国。
另一方面是学者的自我约束。
自我约束可以看成是外在压力内化的结果。
虽然《中庸》提出,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审问”
“慎思”
“明辨”
,宋儒教人读书要善于怀疑,张载说“学则须疑”
,张栻说“慎思审择”
,朱熹说“熟读精思”
,但辨析、思考、怀疑不能指向儒学的基本精神,例如对于诸如为什么要“忠”
,为什么要“孝”
,是不可怀疑的,不然就无异于禽兽了。
宋儒在提倡“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