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两类结构”
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banner"
>
——以余光中《乡愁》教学为例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马伟平
我们的语文教学主张以“结构”
为载体,优化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尝试”
为主线,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结构”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知识内容形成的结构;另一类是方法程序方面的结构。
成功的“尝试”
教学则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尝试的形式多样,在先学后教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尝试听、说、读、写、演、练,并将个人自主尝试学习与小组合作尝试学习结合起来;二是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尝试,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先以某一个言语材料为范例,理清概念内涵,再寻找变式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进行辨识﹑体认,感悟概念的深刻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迁移运用到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去,也就是“找(概念或方法)—悟(概念或方法)—用(概念或方法)”
的过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找—悟—用”
这个过程可以操作为“查—读—品—悟”
四个学习步骤,掌握这个方法结构将能帮助学生自主、高效地阅读绝大多数的文章。
“查”
:阅读前,学生自主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做好进入文本的准备。
“读”
:阅读,让学生有宽松自由的阅读心理,尽情与文本亲密接触,丰富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为下一步“品”
作铺垫。
“品”
:品味,在感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前提下,发现文章在“选材”
“结构”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语言”
等方面最显著的特色,同时“品”
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悟”
:指联系自我或现实,将学到的特色方法、体验到的情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包括将来在写作课上的运用。
有意识地运用“查—读—品—悟”
这个基本的阅读方法程序结构,开展长期的阅读训练,就能使它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成为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学生具备了这种策略性知识,就能在新的阅读情境中自觉地迁移运用。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歌以“意象鲜明,画面感强”
著称,在初中阶段阅读这首诗歌,可以将“意象”
这一概念作为它的重要特征。
我计划以诵读﹑对话为基本的活动形式,通过“查—读—品—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