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教学法,把“讲”
放到了第四个环节,前三个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于为什么改革,段力佩说:“从有经验教师努力讲深讲透的教学过程中,看到实际上在障碍着学生积极思维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学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总结教师讲深讲透的教训中试验出来的。”
影响颇大的“青浦实验”
,其成效有目共睹。
顾泠沅先生总结其基本教学环节为: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组织变式递进的习题训练——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
改革的动因,是当时教学的极度低效。
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
教学法、21世纪初的国家新课程改革、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试图改变的都是教师“一讲到底”
、“一统天下”
的局面。
具体地说,它们共同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增加了学生自己(自主)学习的环节;二是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学与教的顺序发生变化);三是增加了学生议论、讨论的环节。
教学方式改革绝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
其背后,是教学目的的变化,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
人不再是学习的工具,人本身的发展就是学习的目的。
所以,人的知、情、意、行都应得到关注。
更为具体地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规律意识的觉醒,确切地说,是科学意识的觉醒。
比如,“尝试教学法”
提出,从“先讲后练”
到“先练后讲”
,本质是什么呢?以学定教。
从教学论角度,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可接受性原则”
。
从目的角度分析,是从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到人的理解为中心。
从主体性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反映了我们对“学习”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的确认。
从内在机理来看,是反馈机制进入了调控系统。
教师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定位,依靠的不再是“经验”
,而是“真凭实据”
。
比如,“议论”
(讨论)的本质是什么呢?“出声想”
——是思维的外化与交锋,是认知结构的碰撞和调节,反映了我们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学习中社会性相互作用等有关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律的认可。
青浦县数学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在教学上主要得力于上述几条原理(指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的综合运用”
。
甚至,“青浦实验”
的口号直接定位于:回到数学教育的规律中去!
从经验走向科学,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