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1994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国家教委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16]。
在第二条意见“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中提出:“要积极推动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小学毕业考试权要逐步下放给学校。
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
1995年6月6日,国家教委基教司颁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初中入学办法改革的通知》。
称“近10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这项改革总的进展是顺利的。
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市、区在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地方取消了初中入学考试,实行了就近入学。”
“但目前一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虽已具备了条件,但尚未实施这项改革。”
[17]
这样,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陆续实施以就近入学为主的政策,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
各地轮替进行了各种小学升入初中的“办法”
,如就近、如择校、如推荐,有时独当一面,有时齐头并进,具体办法更是不断翻新。
取消统一考试之后,“小升初”
迅速地从一个相对单纯的教育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焦点。
无论在哪个省市,皆无例外,家长与政策开始了“猫捉老鼠”
式的游戏,迄今紧锣密鼓。
最开始,不少人对于这项政策还是比较相信的,相当数量的学生的确“就近入学”
了。
因此,一些过去生源比较差的学校——也就是在考试招生时学生往往不会填写在第一、第二志愿中,甚至在全部志愿中都不会填写的学校,成为这项政策的受惠者。
一位薄弱初中的校长(LF,2007)至今不无留恋地回忆:
“刚刚实行这个政策的那两年,我们的生源真是前所未有的好,老师们也特别有干劲。
我们从前的学生真的都是别人挑剩下的,你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
生源好了就是不同,成绩马上就上去了。
可惜,也就是两三年吧,择校风一起来,学生都想方设法地跑了。”
正如这位校长所言,在北京市,这项政策真正能够落实的时间也就是开始的一二年,此后,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就近入学”
政策日渐形同虚设。
去那些为人追捧的中学了解一下,真正住在附近的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有些依据种种原因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网开一面,完全不参加电脑派位,有些则每年要重新划定派位的范围。
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以各种方式、各种名目进来的择校生。
2.不能承受之“轻”
自从取消这种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后,几乎每年的“小升初”
都会成为各地媒体的热点,为了升入心仪的初中,或者说为了避免沦为“就近分配”
的对象,家长和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疲于奔命。
备受争议的“奥数”
“剑桥英语”
,都因为曾经或者仍然在“小升初”
中成为重要砝码,受到近乎狂热的追逐。
家长的怨言、学者的批评、政府几乎年年更新的政策举措,成为定期上演的固定节目。
而围绕着“小升初”
,以提供各种择校时的“敲门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