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三节各种考试命题
banner"
>
不知不觉间,考试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成了一个微妙的话题。
各种各样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文章和专著,都可以巧妙地回避考试、闭口不谈分数,或者轻飘飘一带而过。
然而,在讨论教研室功能时,回避或者轻飘飘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功是过,教研室与考试的关系长久而结实,服务于考试更是教研室的任务。
一篇专门讨论教研室的硕士论文有这样的概括:“目前,各级教研室拥有除高考命题权之外的几乎所有大规模考试的命题权,这对教研室来说,既是权力,更是责任。”
[1]其实这句话应该加个时间限制:在一定时期内曾经如此,如今,一些考试已经取消,各地陆续成立的考试中心也将若干考试的权力从教研室分离出去,尽管如此,承担与考试相关的工作仍然是教研室的职能之一。
一、世纪伟人的“另一个”
贡献
时下,考试压力和升学竞争所带来的折磨,几乎是所有中国人没齿难忘的记忆。
人人能够历数其斑斑罪恶,家家皆可痛陈其种种危害。
实际上,考试及其压力由来已久,不必提什么科举制度,就是新式学校成了气候不久,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中国就已露端倪,其激烈程度一点不比今天逊色。
前辈学人何兆武先生在回忆他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师大附中就读时,十分传神地描述了昔日光景:
“当时北大、清华是最大的学校,每年收新生两百人左右,在校的学生最多不过八百,但考学的时候也有激烈竞争。
记得初中三年级毕业那年(1936年)的暑假,和关崇焜在学校里碰见我们的英文老师,他跟我们谈天,说:‘你们知道今年北大有多少人报考?’我们不知道,他说:‘今年考北大的,不算外地,光是北京就有四千人。
……你知道北大才取多少人?才录取两百!
’他说这话的时候,神情非常紧张,好像脸色都变了,甚至给我们一种恐怖的感觉,所以印象特别深。
他那意思是说:你们得努力。
考试制度所加给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负担,大概也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了。”
[2]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20世纪50年代,“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发出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指出,为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升学需经过考试。”
[3]随着社会生活逐渐焕发生机,考试及其压力也开始抬头。
1955年7月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该指示指出: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是几年来存在着的一个问题。
1954年秋季以后,发生了新的严重情况。
学生的课外作业繁重、考试多。
学生每天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早起晚睡,中午不休息,星期日也赶功课,经常处在神经紧张的状态中。”
[4]可见,新中国建立之初,考试与学生负担这一对矛盾业已出现。
此后,这样的文件基本上每隔几年都会下发,从未中断。
学生真正从考试中“解放”
,只有“**”
的十年。
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解放恰恰是以整个教育事业的瘫痪为代价的。
按照时间的维度,几乎可以说“**”
在教育领域自废除高考而始,自恢复高考而终。
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6月13日发出的《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
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