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节实施国家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banner"
>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制度一直是中央集权制管理,即由国家制订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各地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课程实施教学。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小学课程先后经历了8次比较大的改革变化。
由于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制定,所以无论改革与否,都面临如何落实到学校层面的实际问题。
教研室所承担的,正是这个任务。
在课程相对稳定时期,教研室主要是将国家既定课程付诸实施,以中国国情而论,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事实上,仅就人们熟悉的“开齐开足”
国家规定的课程,就十分艰难。
众所周知,在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音体美课程未予开设,或者课时大打折扣至今仍然十分普遍,以至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第一次打篮球,第一次踢足球,……理化生课程的实验,也是每每会被演化为黑板上的介绍,甚至干脆杳无踪迹。
对此,教研室其实没有决定权,主要还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操作,根本则仍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准。
前面关于教研员的资料中便可以看出,越是到了基层,到了农村,教研员配备就越是难以“整齐”
。
每一次的课程或者教学改革,教研室则是推进的中坚力量。
当然,负责全局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如前所述,行政部门的各种指令不可能自动进入到每所学校、每个课堂之中,无论是新增加的课程,还是调整过的课程,要教师们能够驾驭和胜任是需要支持的,这种支持的来源,就是教研室。
比如,教科书曾经是全国高度统一的,本次课程改革以来,结束了这种历史,实施教科书的出版使用向审定制过渡。
采用何种教科书的决定权在省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于是相应级别的教研室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协助教师熟悉、掌握教科书的任务。
比如2003年开始的高中新课程,较之从前变化极大,每门课程都由数目不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组成,推行难度很大,于是各地省、市、区教研室负责高中的教研员们,围绕这项工作倾注了几乎所有力量。
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教师们进行培训,以便能够承担教学任务。
说来有趣,本次课改初期被认为是“绊脚石”
的教研室,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倚重的对象。
此外,中央集权的课程制度对基础教育水准起到强大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一直受到无法适应地区和学校差异的批评。
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的课程计划中开始为地方留有余地,比如增加了地方课时,由各地自行安排课程,比如对某些课程(计算机、小学英语)的开设年级允许变通等。
这些,也都需要教研室来具体操作,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开展满足学校和教师的相应要求的种种教研活动。
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
声势浩大,就课程结构而言,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大举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