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提到,并不能够完全解释。
同一文件中并列地提到视导与教研室,前者很快难以为继,后者则稳定发展,结果迥然相异,如果不是理性、自觉的选择、如果没有来自实践的强大需求,便很难解释。
至于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强势”
地位,就更需要充分地研究才能够说明,如前所述,“足够”
的合理性应该是教研室产生与存在的最深刻、根本的原因。
言归正传,虽然教育部没有成立主管部门,教研室还是在中国各地建立起来。
如同许多资深教育工作者的回忆,“**”
之前,教研室在我国各地已经普遍存在。
十分幸运,一份20世纪50年代的材料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支持。
1958年,《安徽教育》第6期刊登了一篇署名为“芜湖县文科教研组”
的文章:《骆村学区的民办小学联合教研组》,原文如下:
芜湖县骆村学区的小学教育工作,在当地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由于乡社干部和教师的积极努力,在4月1日的一夜之间,办起了十七所民办小学。
教师十七名,其中初中毕业的三名,初中肄业的七名,高小程度的七名。
他们对教学工作的基本知识懂得很少,不晓得怎样上课,教学效果很差。
中心小学为了帮助民小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提高教育质量,除号召公小教师和民小教师交朋友,强调公小教师以带徒弟的方式加强就地辅导外,并及时地成立了民小联合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由中心小学校长担任组长。
民小联合教研组根据缺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通过讨论研究,确定从第八周起到学期结束止,开展八次教研活动。
活动有学习、问题研究、观摩、评议总结等,有机地结合进行。
每次活动前,组长先做好充分准备,深入各个民小听课,从中找出问题以便提出研究指导改进。
活动后做出小结,使教师得到正确认识。
现将该组活动计划介绍如下:
续表
拂去岁月的厚厚蒙尘,这则报道告诉我们一些确切的信息:
第一,文章署名“芜湖县文科教研组”
,可以推想,至少一定还有“芜湖县理科教研组”
,足以证明,在50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县一级教研室已经存在。
当然,名称与后来通用的有差异。
第二,当时的教研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校教学,这篇由县教研组署名的文章,所陈述的主要内容便是如何帮助在大跃进背景中仓促上马的学校开展正常教学。
第三,当时的教研活动方式,与今天十分相似,如讨论教学方法的选择,开展示范课和观摩课,讨论学生的巩固复习等。
有研究者考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成立了一批省级教研室,以上海市最早,1949年,其余从1953—1956年,浙江省、贵州省、河北省、辽宁省、湖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也分别成立了省级教研室。
有些省的教育行政部部门还印发过“教学研究工作条例”
之类的文件。
[29]但据多方了解,这个时期省级教研室并未在全国普遍建立。
可惜,有关“**”
之前教研室的资料所见甚少。
意外的是,在搜寻线索过程中却柳暗花明:甚至在“**”
之中,教研室竟然也没有完全消失,仍然顽强地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北京市某区数学教研员(GZ,2008)如是说:
GZ:从历史上说,教研部门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
我:70年代有吗?那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