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的确与科长、处长甚至有时包括校长在内的“领导”
们关系不同,虽然也有“上”
“下”
之分,却更具浓厚的“同行”
色彩。
彼此的沟通、交流主要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日常职业活动展开,即便是指导、帮助,也不同于各级行政领导那样更多原则性、更多指令性,而是更具体、更实在、更详细,因此,也别有一种亲切。
除了会有“紧张”
之外,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疑惑与烦恼,每每愿意向教研员倾诉和求教。
我曾经先后向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教师们询问,对于他们个人的成长,教研员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概括起来说,绝大多数的教师肯定教研员的工作,也肯定他们对于自己成长所给予的帮助。
需要补充的是,具体的情况又的确存在差别,这主要看各地教研室本身的工作状况,也要看教研员自身的工作态度与水平。
“有些同志总对教研人员的权威性表示不满,不明白为什么教研人员在本地区、本学科教学领域和教师中有很大的分量,盖因其不了解教研工作的特点,没有看到教研人员的另一方面,即‘为人梯、扶人进、扬人名’,许多名师和骨干教师恰恰是在教研人员帮助下或通过教学研究工作涌现出来的。”
[13]
现实总要比理论概括复杂,基本肯定教研员对于教师成长的帮助,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研员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
缺乏责任心,漠视教师的需求,甚至尸位素餐的人在教研员队伍中也是存在的,一如任何其他领域,当然,只是少数。
2007年,在河北某市某省级示范高中的一次小规模座谈会上,任教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高中教师告诉我,无论是对于教学、对于自身成长,当地教研室的教研员都没有给予什么帮助。
该市的教研室也基本不开展什么教研活动,只是偶尔会组织一些教师的教学比赛,也会组织学生的各种比赛。
(2007年2月26日座谈)
2007年,在西南某省会城市,利用函授机会,我向分别来自中小学的二十几名教师了解他们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
他们表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几乎没有什么教研活动。
教研室和教研员当然都有的,只是不大知道他们每天在做什么,也不清楚他们的工作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前后大约5年时间,像这样的反映,我只遇到两次,应该说是少数吧。
个别教研员“端架子”
“耍大牌”
也是存在的。
“有些教研室领导和教研员对教研室的职能定位不清楚,把自己当做‘行政官员’。
一些教研员不去研究课程,不去研究教育教学,而是经常到学校去检查教案,组织学科竞赛,开展各种形式的统考活动。
他们只是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存在,他们的教学管理方式就是‘发号施令’,就是‘布置工作’‘检查验收’,开统考后的分析排队。”
[14]这种批评所提到的现象,要比上面所说“不知道他们每天在做什么”
的情况普遍得多,的确在许多地方存在。
不过,“检查教案”
“组织学科竞赛”
“开展统考活动”
都是教研员分内的职责,但疏离课堂、疏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
,则无疑与教研员工作的根本所在相去甚远了。
除此之外,一些规模较小的普通学校或者薄弱校老师们会说,教研员有点“嫌贫爱富”
,大学校,重点校,会去得多些,小学校,薄弱校,就很少来。
对此,我专门请教了北京市某区的化学教研员,出乎我的意料,他十分爽快地一口承认,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