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唯独教研室例外,到了省级便“封顶”
了,按照通俗的说法是“不能通天”
,更草根的说法是“没有娘家”
,其中的暗喻是:上面没有人、没有后台、缺少背景,在国务院教育部的诸多司局当中,不存在与教研室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
当然,中国的行政机构中也曾经有一些身份特殊、没有建立自上而下行政系统的部门,比如,20世纪的“农业现代化委员会”
,“体制改革办公室”
,但其本身便地位特殊,虽然没有“向下”
的渠道,却有“通天”
的路径,且大多因特殊历史条件而产生,也因特殊历史任务的完成而消失。
教研室则不同,在不能通天的条件下,它们树大根深,其稳定已经超越了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特殊性,除“十年动乱”
期间随整个教育事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外,始终稳如泰山。
毕竟,教研室是事业单位,在教育行政系统中找不到“上级”
难道很奇怪吗?只要对于各种事业单位略做考察对比,便可有所发现。
事实上,教育部本身也设有若干事业单位,比如考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科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同样,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大多设置有类似的事业单位(有些省市如西部或边远地区略有不同),县级虽然未必有专门机构,也会有类似的办公室。
教育部的事业单位对地方的事业单位不存在像行政部门那样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但在中国这样中央集权,而且讲究“名分”
的国家,这种从中央到地方“遥相呼应”
的状态是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
虽然不是严格的上下级,但无形之中还是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比如,国家层面上有正式的×部门,实际上非正式地宣告了地方各级×部门存在上的理所当然,名正言顺。
同时,分属不同级别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的纵向关系中,也显示着浓厚的“上下级色彩”
,举凡各种大动作、大举措,往往由教育部的事业单位是否正式采纳为合法性的标准。
教研室在此仍然是一个例外,如上所说,只是到省级便“封顶”
了。
总之,教研室的存在,既不符合中国政府行政系统建设的制度设计、也不符合中国目前事业单位的设置惯例。
三级教研组织,是根据“自下而上”
的方向安排的。
不错,如时下一些文章提到,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部文件中,曾经提出各地应该成立教研室,而且可以确信教研室在50年代的中国已经存在。
不过这却并不能够改变其自下而上的特征。
从20世纪50—80年代,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各类文件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针对教育行政系统中任何一个具体部门的专门文件,但专门针对教研室的则是“零”
。
可以设想,如果教育部设立了一个主管教研活动的司局,或者设立了一个有关教研活动的事业单位,必然会有相应的指导性文件,事实上,找不到这样的文本。
“**”
结束后,百废待兴,为了尽快恢复中小学教育,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包括重建因“**”
而瘫痪或消失的各种机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