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三、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及所提供的服务
banner"
>
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设备的购置,更重要的是应用的培育和支持服务。
建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师生应用能力、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和基础设施。
为了实现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配备相应的保障机制。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分阶段、有重点地整体推进。
(一)师生应用能力
数字校园环境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与教是否产生变革取决于师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深度,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现的程度。
因此,注重促进师生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与教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是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师生应用能力建设的重点是:教师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全面提升信息化学习能力。
拓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为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教育部于2014年5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分两种不同教学应用环境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对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师以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对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师生提出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提出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详细内容如表3-1所示。
表3-1能力标准详细内容
续表
续表
(二)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是基于软件应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化服务。
数字校园中的应用服务体系包括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和生活应用服务。
软件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是云服务模式和自建模式。
云服务模式即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维护由上级部门负责,学校只负责应用;自建模式即由学校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以及应用,部署在学校的数据中心,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与外部联通。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中,具有通用流程、高度共享需求的系统,如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等,可以采用云服务模式建设,以减轻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压力,也能实现共建共享和有效运维。
具有本校办学特色的软件、占用带宽高的平台,建议采用自建模式,既能保证使用质量和效果,也有利于具体服务功能的及时调整、更新和扩展等。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应用服务建设,应用系统设计与建设都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应用系统之间要实现数据连通、有效集成和便捷应用,实现区域数据共享。
各项具体应用的描述如下。
1.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
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是指支持全局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提供综合信息集成环境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要求如下。
(1)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应用各种信息服务。
(2)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间内访问任何已授权的应用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