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反馈是学习者对其动作效果的对证,向学习者证明其学习是否达到目的。
反馈常常要求学习者外部的核对,但反馈的主要结果显然是内部的,它是用来巩固学习的,使学会的东西能持久应用,这种现象又称为强化。
概括而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期待);(2)领会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4)保持阶段(储存);(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动作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案例:动机的激发——“可能事件”
学习动机是指引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它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那么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有效。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游戏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引入等。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课上,教师讲解“可能事件”
时,可借助用Flash制作的视频小故事引入。
故事是:有个奴隶冒犯了国王,被处以死刑,按当时该国的法律,行刑前犯人有一次“选择”
的机会。
法官拿着装有写着“生”
“死”
两张纸条的盒子让犯人摸,摸到“生”
就可免去死罪获得自由,摸到“死”
便立即执行。
这时,教师暂停视频,让学生讨论奴隶的命运会是怎么样的。
通过观看故事视频,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得非常激烈:可能生,也可能死,因为摸到哪一张纸条的可能性都有。
看到大家都如此积极地讨论,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继续播放视频:可是国王只想让奴隶死,找人偷偷换掉了写有“生”
的纸条,盒子里的两张纸条上都是“死”
字,奴隶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此时学生们都非常紧张,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觉得奴隶不可能生,一定会死,无论他摸到哪张字条都必死无疑,不由得为他捏了一把汗。
故事继续进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奴隶,他思考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切准备就绪,当法官拿着盒子让奴隶摸时,他毫不犹豫地走向前去,伸手摸了一张纸条,然后快速放进嘴里吞到了肚里。
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道他摸到的是哪个字,法官只好通过盒子里剩余纸条上的字判断奴隶摸到的字。
这时奴隶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学生们顿时松了一口气,都说奴隶一定是获得了自由。
这个故事可谓一波三折,紧紧吸引着学生,引发了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数据原理的动机。
教师借助用Flash制作的故事视频,将“可能事件”
贯穿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其后教师趁热打铁,说明“可能”
“不可能”
“一定”
等概率术语,可用于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讲解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这些都与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关。
案例来源:郭秀珍,《例谈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载《甘肃教育》,2012(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