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联通主义的内涵及核心观点
banner"
>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原则是其学习观和知识观的简要体现。
联通主义创始人在论文、报告和博客中反复阐述这些观点。
为了与传统学习理论相对照,联通主义以哲学取向、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为基本框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联通主义观点的哲学取向
联通主义学习并不适合于所有学习者,它对学习者的能力准备暗含两个前提假设:其一,学习者都受过教育,有信心和能力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其二,学习者有参与联通主义学习的能力,能对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用做出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联通主义学习的发生以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不适合所有学习阶段。
就目前来说,这种学习更适合非正式学习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
从哲学取向上看,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围绕“连接”
而展开,因为世界本质是“整体的、分布的,是对要素如何被感知者连接的反映”
,因此他们认为对世界的认识即知识存在于连接建立的过程中,对应的方法则是从多个方面评价连接。
(二)联通主义的知识观
联通主义认为知识存在于连接中,是一种联通化的知识。
知识是一种网络现象,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知识都具有网络特性。
人的大脑本身也是一个网络,包括多个实体、神经,且彼此连接,人脑中的知识就出现在这些连接中。
网络中的知识有很多特性,最核心的有三个:动态性、隐性和生长性(即网络中的知识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交互而建立新的连接,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动态网络和生态——有适应力的模型。
高质量的网络及其联通产生高品质的知识分享。
个人是联通主义的起点,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种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反馈给个人所组成的网络,提供给个人进一步学习。
个体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具有阶段性,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路径:意识和理解(基本信息处理技能,工具使用)→联通形成(建立个人网络)→贡献和介入模式识别(识别网络中的新兴模式和趋势)→意义生成→实践(反思网络生态的形成,并改变网络以外的生态)。
个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通过寻径与意会的过程建立信息之间的连接,在网络中进行定向,保持碎片化、分布式信息之间的凝聚性,并由此创建学习制品,从而促进知识的持续流动和生长。
联通主义学习知识观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基于创造的知识生长,不仅强调建立与已有知识节点的连接,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新的节点,并与之建立连接,促进知识生长。
(三)联通主义的学习观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即网络的形成。
学习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
学习是允许我们接受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网络的新节点而编码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学习发展个人知识网络,以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获得知识以及创造连通新知识。
知识的获得不是直接的转换过程,而是意义化的过程。
该过程是在包含内容、资源创造者和学习者的情境中发生的。
影响连接强度的关键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对节点的矛盾、节点的开放程度及重复性、模式化、逻辑和经验等。
知识获取过程包含了丰富的认知和情感参与,在与他人持续的反馈中认知和情感不断交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