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突然,一个幼儿发现了问题:“不对,青蛙跳得没有老虎远!
不信你量量!”
旁边演大树的孩子也说:“就是,青蛙的脚都落在老虎的后面了,它应该跳到前面才对。”
青蛙看了看自己的脚和老虎的脚,没有说话。
几个小朋友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然而,一直站在旁边观看的老师开始发话了:“演到哪里了?下面该谁说话了?别吵别吵,我们继续演。”
多好的教育机会啊!
游戏中当幼儿发现“青蛙没有老虎跳得远”
这一问题,并且要求量一量时,不正是老师向幼儿进行测量教学的好机会吗?如果这时老师能够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有关测量知识的传授,不仅能够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游戏的教育效果,而且也使测量知识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获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这种双赢的效果不正是幼儿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这时的教师却不顾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固执地要求幼儿继续游戏,这样尽管保证了幼儿游戏的完整性,却错失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良机,隔离了游戏与教学的联系,在游戏与教学之间人为地画上了一条“楚河汉界”
。
这种安排只看到了游戏与教学的区别,认为游戏就是“玩”
,教学才是学习,游戏和教学“井水不犯河水”
,客观上降低了游戏与教学各自的教育作用,使游戏和教学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互动关系。
2.相互融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是自作主张强行安排幼儿游戏,而是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愿望,教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为中心,师依从于学”
。
这里体现的是对幼儿需要与兴趣的尊重,体现了对幼儿游戏权与学习权双重权利的满足。
在这里,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不仅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并且注意保留游戏的自主自愿性以及娱乐性的特点,但是这种游戏也并非幼儿完全随意的活动。
它善于运用幼儿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发挥幼儿游戏更强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的教学也一改过去的严肃性与刻板性面目,不再是课堂中教师的耳提面命,而是通过有目的地布置学习环境,使环境充满游戏的**,吸引幼儿产生自主选择游戏的冲动,幼儿在愉快游戏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事先隐藏在其中的教学目的。
这就是游戏与教学相互融合的两种表现方式:前者被称为游戏教学化,后者则为教学游戏化。
(1)游戏教学化。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活动,具有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注重过程体验等特点。
然而,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幼儿园游戏不可能不打上教育的烙印。
游戏教学化就是指教育者参与、控制儿童游戏,通过对游戏施加教育影响,以让儿童更好发展的一种教育策略。
在这里,游戏的主体地位和基本特点没有变,只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了一些教育影响,儿童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案例】滑梯游戏中的教育
某幼儿园里,几个小朋友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滑梯,站在一旁的老师发现,有个叫彤彤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鞋放在了滑梯顶部,鞋子顺着滑梯下来了,几个小朋友高兴地喊道:“滑下来啦!
滑下来啦!”
又一只鞋放在了滑梯顶上,也滑了下来,小朋友们又叫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