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实验研究设计中的变量控制
banner"
>
变量也叫因子,是研究者所要研究与测量的随着条件和情境的变化而在数量或类型上发生变化的因素。
控制变量是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征之一。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实验研究法中最基本的变量。
实验研究法就是要通过操纵自变量、测定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探求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一)自变量的确定
自变量是实验研究法中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施加于被试的希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实验研究法对自变量控制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否。
实验研究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就是对自变量的操作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说明,要具体到可操作的程度。
在确定自变量时,研究者首先应以研究的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努力去寻找那些“积极的”
、与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的、能促进因变量更大变化的“可以改变的变量”
——针对那些相对稳定的变量而言的变量(布卢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新方向:几种可改变的变量》),以提高研究的创造性。
确定哪个(些)因素作为自变量之后,研究者还应规定自变量的操作规范,即下操作定义和规定自变量实验处理方法,以使之具体化,保证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便于以后他人的验证和成果的推广。
例如,对于弱智儿童,如果着眼于研究如何通过补偿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可能收效不大。
以色列教育家弗尔斯坦因认为,需要从改正他们运用心理功能时的缺点(如感觉上的粗枝大叶、检查材料不求系统等)出发,采取教育措施,由此组织了一项“工具丰富法”
对智力低下的犹太孤儿(平均智商为80)的实验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他们确定自变量是:利用专门设计的十五件工具(或者说十五组练习)组成一整套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涉及空间观念、分类比较能力、时间关系、数的进展等方面的每周3~5小时的训练(其余课程照常),时间为两年,用以纠正学生智力机制的缺陷,恢复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种自变量的设计针对性强,过程明确,便于操作,实验研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7]。
再如,双因素实验“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
以音乐主题和律动榜样为自变量,研究幼儿律动能力的发展,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对象的特点,研究者确定自变量一“音乐主题”
是:“根据音乐的风格和特点而编织成的一些富有童趣的故事。”
并进一步界定:“在实验中,提供音乐主题,即在听音乐之前告诉幼儿音乐在讲述的故事:‘音乐里讲的是毛毛虫在树上爬呀爬,爬到东爬到西,一天天过去了,终于它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蝴蝶飞呀飞,飞到东飞到西,但是因为它太美丽了,所以有人拿着网想要捉住它。
’不提供音乐主题,即在听音乐之前不讲述故事,也不提示音乐可能包含的相关内容。”
自变量二“律动榜样”
是:“在第一遍播放音乐并要求幼儿跟着音乐拍拍手的时候,同时播放别的有成人和小孩律动的录像,让幼儿边看律动录像,边跟着所播放的音乐拍手,而不提供律动榜样,即在第一遍播放音乐时不给幼儿看该录像,只要求其跟音乐拍手。
但是,在第二次播放音乐并让幼儿自己跟随音乐进行律动时,所有被试都不予出示该录像。”
在给出操作定义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规定了自变量的实验处理方法:根据主题、榜样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形成四组:①无主题有榜样组。
②有主题无榜样组。
③有主题有榜样组。
④无主题无榜样组。
[8]这样界定具体明确,便于实施中的操作,能被他人理解验证,符合研究目的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够保证实验研究的质量。
(二)因变量的确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