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社教节目传播内容的专题化
社教节目的专题化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节目形式上,是指社教节目的专题片化。
电视社教节目由于其内容本身的规定性,更适合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教节目普遍实现栏目化的过程中,社教节目的形式日趋多样,除传统的专题片以外,谈话类、娱乐类、竞技类等节目类型也都成为常见的节目形态。
其二,是内容的专题化。
内容专题化是指社教类节目,特别是栏目化的社教节目——在题材选择上的类型化、系列化。
专题化要求社教节目有非常明确的报道领域和选题范围,在主题上、立意上相对集中统一,节目内容要专门化、专一化。
从传播的过程看,专题化的社教节目因其内容的专业性、传播目的的明确性,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观众某一方面的信息需求;从观众的收视看,专题化减少了观众收视的盲目性,使观众的收视行为更加明确有序,因而更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
1994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将《为您服务》、《社会经纬》、《文化园林》、《卫生与健康》、《科技时代》、《民族之林》、《银手杖》7个专题性较强的栏目合为一体,推出大型杂志式社教栏目——《与你同行》。
这个节目每周两期,每期长度为45分钟。
《与你同行》以一个面面俱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意在囊括社会、文化、生活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内容定位上力求大型化、综合性和大容量。
但纷繁复杂的节目定位最终导致节目生存环境的尴尬,该栏目开办仅两年时间,就匆匆“退役”
了。
在1995年9月召开的全国省级电视台专题(社教)部主任会议上,人们对于电视社教节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社教节目应该贵在“专”
字,栏目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收视群体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各个栏目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内容要“专一”
,形式要创新。
这一时期,观众在中央台的屏幕上出现了面向家庭、亲切温馨的生活服务类栏目《中华民族》(1996年5月开播);探究民族、民俗方面内容的人类学栏目《中华民族》(1996年12月开播);使人开卷有益的文化类社教节目《读书时间》(1996年5月开播);还有深入自然界、视角独特、充满人文关怀的自然类社教栏目《人与自然》(1994年5月开播);影像风格清新,异域风情浓郁,轻松活泼,以介绍世界文化为主的知识性社教栏目《环球》(1993年5月开播),等等。
2.电视社教节目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教栏目的创作开始越来越注重栏目的本体特征,主要从栏目结构形式的变化着手确立栏目意识,使栏目的结构日趋多样,风格日益明显,使栏目能够跳出节目的窠臼,从总体上实现对节目的宏观控制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栏目。
这是创作观念更新的反映,同时也是栏目意识渐趋成熟的表现。
社教节目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栏目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栏目形式丰富多样。
例如,《读书时间》采用访谈节目的形式,谈古论今、娓娓道来,令观众如沐春风;《健康之路》则发挥直播节目的特长,与观众即时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今日说法》采用演播室访谈与专题片结合的方式,夹叙夹议,叙事清楚,说理明晰等。
3.电视社教节目传播目标的对象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我国电视传播逐渐向非群体化阶段过渡的时候,电视受众群体的分化和细化成为现实,电视面向不同的观众群体,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收视需求成为可能。
这个时期,讲求对象化、注重针对性的电视社教节目大量涌现。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继1991年12月出台面向青年观众《十二演播室》之后,1994年9月中央台又创办了一个以13~17岁的中学生为对象、反映6000万中学生生活的栏目《第二起跑线》,并且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推出了面貌一新的面向儿童观众的《大风车》(1995年6月开播)栏目,使中央电视台的青少年儿童节目面向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目标具体,层次清晰,形成了对象感鲜明、整体感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
对象性节目因其受众对象明确,易于了解受众的收视心理,吸引观众参与,和观众及时互动沟通;易于加强节目的针对性,强化节目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对象性的社教节目的大量出现并受到特定观众群长期持续稳定的关注,也预示了电视社教节目的对象化将进一步向更微观、更具体的小的收视群体倾斜的趋势[1]。
[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348~35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