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国内电视社教类栏目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
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电视社教类栏目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之旅。
1958年4月29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给中宣部、国务院的报告中指出,北京电视台的任务是“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
。
从广义来说,这三大任务是紧紧围绕教育性主题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就狭义而言,除了政治宣传功能之外,早期中国电视普及知识、教育群众的电视功能就成为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功能了。
依据这一方针,我国首批社教电视节目应运而生。
最早创办的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家电视台都先后开设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节目或栏目。
北京电视台试播期间开办了《科技卫生和实用知识》节目,主要播放科学教育影片,试播当天就放映了苏联科教电影《电视》;在1958年5月1日到6月30日试行的节目时间表中,《儿童广播节目》和《科技卫生和实用知识节目》是两个常设节目。
北京电视台建台之后,开办的知识性、教育性栏目有《电视台的客人》、《集邮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生活知识》、《文化生活》、《科学知识》、《医学顾问》、《国际知识》等。
1960年1月设立的知识性、服务性兼备的《科学知识》和《医学顾问》两个固定专栏是我国最早的电视科普栏目,后来又增加了《生活知识》。
每周播出两三次自办节目,也播出一些科教影片。
而《医学顾问》则主要请首都医学专家们介绍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统医学以及医学成果。
当时因条件有限,节目只能以直播讲解为主,中间插播一些模型、影片。
其中《傅连璋谈养身之道》、《心脏与心脏外科》、《小儿麻痹症与小儿麻痹疫苗》等优秀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
上海电视台先后开设了《卫生知识》和《科技知识》,其中《科技知识》包括《科技讲话》和《学科学》两个子栏目,《科技讲话》主要请大学教授、能工巧匠到电视演播室做科技讲座;《学科学》则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老百姓宣传科学知识,这是我国最早的杂志型科教节目。
1961年北京电视台正式开办了《文化生活》专栏,每月播出两三次,较受欢迎的节目有《新春谈年画》、《介绍我国古代十大画家》、《郭兰英的演唱风格》、《泥人张》等。
同时,还开办了系列节目,如《戏曲知识》、《音乐知识》、《书法讲座》等。
1962年北京电视台《国际知识》专栏固定以后,广泛介绍各国、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情况,介绍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经过和背景;配合中国领导人出访或外国首脑访华,介绍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其他情况;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介绍外国的经济建设、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等。
国际知识节目增进了电视观众对国际问题和各国人民的了解。
从节目形式来看,初创时的社教类栏目或节目大多都可以归为讲话类。
因为该栏目或节目所传播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嘉宾“讲”
出来的。
这成为北京电视台早期政治性、教育性节目的重要形式。
例如,第一个到北京电视台作电视讲话的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崔希贤,就是配合《红旗》杂志创刊号上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的发表作了电视讲话。
北京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新人新事新风尚》栏目,一大批先进模范在电视上作了讲话。
当时的电视普及率低,社教类栏目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有限,这一时期在科普栏目的创设、科普宣传的理念探索、电视远程教育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例如,《科技讲话》这种通过低成本制作的讲授型节目传播科技知识和观念,确实是一条捷径。
但是栏目或节目内容的泛政治化,形式单一,使得这一时期社教类栏目或节目凸显出政治性过强、枯燥乏味等特征。
(二)探索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电视社教类栏目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