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2003年的致敬词为:
几乎是零成本的《有报天天读》开播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半年时间就杀入凤凰卫视节目排名的前三位。
作为一栏以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性情的流露。
《有报天天读》不仅提供了别样的诠释方式,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幽默、机智、具有洞察力、充满**。
从报刊的专栏作家过渡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杨锦麟以一以贯之的精深学识。
独立见解和批判性的研究,把报刊专栏评论搬到了屏幕上,为电视传播贡献了一个全新的范例。
[4]
此外,电视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已经势不可当。
比如,在2005年凤凰卫视改版节目与新推节目中,都增加了大量凤凰网络内容,特别是网络视频互动的内容,使得凤凰网的角色已不仅仅只是服务凤凰卫视,而且融入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之中,成为凤凰卫视节目的新亮点。
(三)有利于激发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主体精神
倡导策划意识,有利于激发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扬深入的工作作风,从而更有效地配置整合新闻资源,提高频道、栏目或节目的整体实力。
在电视新闻栏目或频道运作的每个环节中,策划都在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促使电视新闻工作者发扬主体精神,担负起职业使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比如,在采访中,先期的策划就主导着记者的采访工作,促使其发挥出较高的采访水平。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在做策划时始终要求记者做好充分的先期准备,确保在采访时顾及四类问题:探究事实的提问、了解知识的提问、印证态度的提问、挖掘感情的提问,这使得记者深入事件现场时能充分调动起主体精神,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采访不到位、不全面的遗憾。
《新闻调查》著名记者长江曾经说:“一个再好的节目,没有打动人的地方也不能算好。
什么东西能够打动人?不是主持人和记者,是主持人和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屏幕上被采访的那些事,是这些事的当事人他们的命运、他们过去和今天的活法、他们的人生态度、喜怒哀乐、艰辛坎坷乃至心灵的挣扎。
这些最好不要由我‘说’——记者的嘴里说出来,人家的事为什么不让人家自己说?”
[5]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新闻调查》的记者们更加注重深入的采访,更加注重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掌握民生、民情和民意。
这也是栏目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对于深化新闻改革、改进新闻业务的效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策划并不是新闻工作的全部。
策划只是手段,而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
因而,绝对不能无限地夸大新闻策划的作用,否则只能是为策划而策划,甚至走入新闻炒作、虚假新闻等歧途,这是值得警惕的。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3]梁建增、孙克文主编:《解析东方时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致敬!
2003中国传媒》,载《南方周末》,2003年12月31日。
[5]《新闻调查》栏目组编著:《“调查”
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5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