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几句话就把故事的主要矛盾揭示出来了。
以上两个作品开头的共同特点是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把小读者引入故事之中,因为儿童年龄越小,就越缺少耐心,作品开头应尽量短些,尽早提出人物性格和行为发展的线索。
(六)语言
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是由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3~6岁幼儿的言语水平总体上讲处在低级阶段,但发展很快,每一年龄段的言语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
3岁左右幼儿掌握的词中,主要是具体名词和动词;四五岁以后,逐渐扩展到掌握各种词类。
对词义的理解也逐渐由具体到抽象,概括性的词和表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词也能掌握一些。
给不同年龄幼儿写作品,在用词、用句方面要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总体要求:一是可接受性,作品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二是超前性,作品中的语言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
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到既有可接受性,又有超前性,应注意以下要求。
1.用词具体、浅显
语言具体、形象是幼儿文学作品的明显特点。
如民间童话《小兔乖乖》中:“在一个树洞里,住着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
三只兔子的名字说出了兔子的基本特点,幼儿不仅易懂,而且富有吸引力。
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用词要避免笼统、概括。
如“森林里,有一只猴子和一只梅花鹿。”
“森林”
一词对于幼儿来讲就过于概括,如改为“树林”
就具体些。
形容词的运用也要尽量具体。
幼儿对于比较简单的表明事物具体形态或性质的形容词容易掌握,但对于抽象的形容词、华丽的词藻或词的堆砌就不好理解,所以作品中应尽量不用。
如成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些抽象形容词——敬佩的、无情的、有威望的,对幼儿就略深了。
用词浅显是为了使幼儿听得懂、读得懂作品,为此最好多用一些合乎语法的“孩子的话”
,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
。
如成人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句子:“顿时,森林成了欢乐的海洋。”
幼儿就会迷惑:森林怎么会变成海洋。
作品中遇到较深的词时,要以浅代深。
如“山路崎岖不平”
可改为“山路高低不平”
;“小鸭心情很不好……母鸡不理解他”
,改为“小鸭心里很难过,可是母鸡不知道”
;“老狼于是掉到陷阱里去了,原来猎人早已设好了圈套。”
“陷阱”
“圈套”
幼儿不熟悉,改为“老狼掉到坑里,让猎人抓住啦!”
用词浅显,还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要多用口语中的虚词,少用书面语中的虚词,不必要时就尽量不用。
如用“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