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儿童诗人柯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的《小弟和小猫》《坐火车》《“小兵”
的故事》等一系列诗作,以生动的笔触、明快的格调反映了情趣盎然的幼儿生活图景,逼真地展现了低龄儿童的心理、语言、情感、志向,使人耳目一新,把我国幼儿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并为幼儿游戏歌、故事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以抒情诗见长的诗人刘饶民的《大海的歌》等作品,用幼儿的眼光观看他们感兴趣的物象,既是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是情景交融的诗篇,诗与歌融为一体,可谓幼儿诗歌的艺术精品。
此外,任溶溶的谜语诗《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鲁兵的《太阳公公起得早》《唱的是山歌》,圣野的《扮老公公》《布娃娃过桥》,蒋应武的《小熊过桥》,张继楼的《夏天到来虫虫飞》《一张图画占垛墙》等,都使我国儿童诗的内容、手法和风格更为丰富。
幼儿生活故事本是幼儿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但1949年以前这类作品不多,质量也不高。
1949年以后,一些作者开始注意生活故事的创作,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如方轶群的《小碗》,陈慧莲、唐鲁峰的《布娃娃的新衣服》,李钦的《画报上的老师》等都真实地反映了幼儿园孩子的生活。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幼儿图画故事的创作与出版基于我国印刷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都出版了大量的图画故事书,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学前儿童文艺丛书》,包括《小马过河》《毛虫的故事》《小羊和狼》《雪花》《金斧头》《一只受伤的小鸟》《蜗牛看花》《听我唱歌难上难》等多部经典作品。
该丛书由丰子恺、田世光、黄钧、严个凡、李天心、邢舜田等著名画家作画,采用12开本,印刷精美。
幼儿戏剧在1949年以前也是极为稀少,1949年以后有作者热情为幼儿写剧本,出现了不少可为幼儿欣赏的作品,如张天翼的《大灰狼》,乔羽的《果园姐妹》《森林里的宴会》,老舍的《宝船》,柏叶的《金苹果》,熊塞声的《骄傲的小燕子》;幼儿小歌剧有包蕾的《小熊请客》;幼儿童话歌舞剧有刘饶民的《小兔子领尾巴》,金近的《兔妈妈种萝卜》;幼儿木偶剧有《老公公种红薯》;柯岩融诗、剧与游戏于一体的《打电话》《照镜子》《红灯、绿灯和警察叔叔》是幼儿可以自己扮演的节目。
在幼儿期刊方面,1951年岁末由陈伯吹主编的《小朋友》改版,成为以低年级儿童为主要对象并兼顾学龄前幼儿的彩色画刊,确定“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健康游戏,用手用脑,多样照顾,彩色精印,美丽丰富”
的出版方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低龄儿童的文艺刊物。
1952年,《小朋友》划归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由黄衣青、方轶群担任编辑部正、副主任,陈伯吹、贺宜、何公超、包蕾、钟子芒等十分关心、支持它,积极为它撰稿。
《小朋友》也为低幼文学作品提供了园地,有力地促进了创作和出版。
1956年下半年一贯热心于低幼文学的鲁兵、圣野继任刊物的正、副主编,又制定了“通过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启发儿童智慧,增进儿童知识,培养儿童活泼、勇敢的乐观主义精神”
的出版方针。
由于鲁兵对美术编辑工作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以图文并茂为主要特色的低幼文学的发展。
我国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的成就是辉煌的,但也存在不少局限和遗憾。
由于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功利性,较多着眼于它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导致重主题、题材,轻艺术表现的倾向日趋严重,甚至简单地将儿童文学当作形象化的教育工具,因此造成一些作者在创作时忽略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往往从某一思想品质教育的需要出发,按题作文,编撰故事;或仅仅把浅显生动、易于理解作为基准,很少深入体察幼儿的生活,去把握幼儿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特点。
再者,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欠缺,直至1962年,《儿童文学研究》才发表了蒋风的《幼儿文学语言》、陈伯吹的《谈幼儿文学必须繁荣起来》两篇专论。
由于1957年“反右斗争”
扩大化,“左”
倾思潮日益泛滥。
至1960年,儿童文学已呈整体下滑趋势,题材单调,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更加严重,刚刚发展起来的幼儿文学陷于停滞状态,出版急剧下降。
“**”
期间,儿童文学小花园一片荒芜,幼儿文学更是一片空白。
四、新时期的儿童文学
新时期的儿童文学是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儿童文学,该时期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黄金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受到了文艺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摆脱了强调儿童文学的功利性,也摆脱了过于偏重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教育工具论”
的束缚,在文学审美功能上大大加强。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新作家,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大得多。
以学前儿童为对象的幼儿文学崛起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背景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受到社会和家庭前所未有的关怀和重视。
人们日益意识到早期教育与人的一生发展的关系,家长都乐于为孩子进行智力投资,社会上对幼儿读物的需求空前迫切,形成了幼儿文学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也成为幼儿文学创作、出版、研究极大的推动力。
1978年10月在庐山召开的以儿童文学创作与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上,强调少年儿童读物出版要适应不同年龄、高低年级、入学后和入学前儿童的不同需要,从选题、内容、语言、表现形式、阐述方法等方面照顾孩子的年龄特征、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幼儿读物、幼儿文学的出版受到了应有的注意,以学龄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学生为对象的《快乐幼儿园丛书》《幼儿知识画册》《儿童图画书丛书》等被列入1978—1980年的出版计划。
会议期间,多年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编辑的鲁兵向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严文井建议:在该社出版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各种体裁儿童文学作品选,并单独出版一部《1949—1979幼儿文学作品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