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它不光是一种情结,更像是一种疾病,其危害程度因情况不同而不同。
因此,有时一个人在工作期间不会表现出自卑情绪,因为他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
然而,在社交场合或与异性接触时,就会变得手足无措、如坐针毡。
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望洞察其真实的心理状况。
我们发现,人在紧张或者困难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而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原型才会露出真面目来。
事实上,困难的环境几乎都是陌生的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第一章中明确指出,个体的社会兴趣程度完全可以通过其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加以判断。
假设把孩子送到学校。
通过观察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就可以了解他在真实生活中的社会兴趣。
观察一下他是否合群。
对于那些过于活跃、过于狡猾或过于聪明的孩子,我们必须设法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
而对于处处被动、优柔寡断的孩子,我们就要睁大眼睛,寻找其日后在社会、生活和婚姻中将要表现出来的同样的特征。
生活中,常常能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会说:“换了我,会这么干”
“换了我,会接受那份工作的”
“我本想和那个男人交交手……可是……”
所有这些都表明他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事实上,按这个思路去理解,就会对他的某些特点有新的认识,比如狐疑不决。
我们发现,生性多疑的人总是疑神疑鬼,最终往往一事无成。
然而,那些总是把“我才不会那么样做”
挂在嘴边的人反倒会是不折不扣的行动派。
通过仔细观察,心理学家往往会在人的身上发现种种矛盾之处。
这种矛盾也许就是自卑的体现。
我们还必须观察这个问题人物的言谈举止,观察他在与人相处时是否得体,在待人接物时是否犹豫,是否还伴随着某些肢体语言。
这种患得患失的态度经常会在其他生活场景中表现出来。
很多人都是这样,进一步,退一步,而这正是强烈自卑感的标志。
我们的整个工作就是要训练这类人物摆脱犹豫不决的态度。
正确的方法是及时鼓励,而非打击。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有能力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这是树立自信心的不二法门,也是治疗自卑的唯一方式。
(1)古斯塔夫·弗赖塔格(1816年7月13日—1895年4月30日)德国小说家、剧作家。
1855年古斯塔夫·弗赖塔格发表了他的小说《借方和贷方》(SollundHaben),这一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1857年被翻译成英文《DebitandHabe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