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温廷羽到底是个还算正直的儒生,这戏演得着实糟糕,就算真的要主动请缨,这话也应该由刑部尚书来说吧。
他这个吏部尚书,反而来行刺的案件,岂不是有些不伦不类。
当然,这话他也不会明说,现在他手中握着的筹码,足以让朝中官员主动送上门来了。
说起来这次遇刺便也并非毫无益处,至少让杨诚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朝中官员乖乖地配合自己的机会,而且不敢和他耍任何花样。
他虽然不是一个喜欢要挟别人的人,不过为了天下百姓,这样的事做做也是无妨了。
温廷羽一惊,眼神顿时有些闪烁起来。
老实说,这一次行刺的失败,不论是他还是其他与此有牵连的官员,都有些惶惶不知终日的感觉。
不认从哪方面来看,杨诚都没有对他们手下留情的理由。
朝中官员若因此而大伤元气,正好让已经掌握地方的荆交官员进入长安,到时杨诚的权势将会进一步的增强,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与之抗衡。
这样的机会若是放在他们面前,恐怕也不会轻易放过,更何况数次的弹劾加上这次长安的冷淡,他们与杨诚的关系已经闹得很僵的地步了。
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去走五大宦官的门路。
相比之下,他们与五大宦官的关系比与杨诚还要恶劣。
毕竟是朝夕相对,激烈的冲突根本无可避免。
更何况以这些儒生的禀性,身体残缺的宦官本在他们眼里本就是低人一等的,让其骑在自己头上已经是奇耻大辱了,更不用说去低声下气的相求了。
而杨诚却是任着战功与能力一步一步登上这个位置的,虽然因此不断扩大的权势而遭到他们的敌视,但却远比宦官们要让他们容易接受得多。
即使有着权争的存在,但这朝中官员又有几个对杨诚不心存敬意呢?
想到这里,温廷羽心中不由生起一丝悲凉。
当初三家被逐出长安,他们这一众关中庶族之人在皇帝面前是何等的威风。
虽然令不出关中,不过朝中的每一件事情皇帝几乎都要虚心听其意见,即使不是完全照办,但却也有心倾斜。
就边当初逃出长安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可是这一出长安,形势就完全变了,皇帝对他们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冷淡。
而皇帝从巴郡独自离开微服私访交州后,他们更是彻底失去圣宠,数次对杨诚的弹劾被强力压下,十余次与宦官的争斗因皇帝的偏袒而以失败告终,这些可都是在他们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后才进行的。
结果杨诚越被弹劾权势地位越高,宦官越是争斗势力越大,一切几乎都与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
朝中大臣现在几乎成了摆设一般,除了每次的朝会仍然参加外,几乎再没有其他的作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皇帝除了对他们斥责与冷淡外,还没将他们逐出朝堂的意思。
这才让其中的部分有识之士抱有一线希望:这样的情形绝对不会维持太久,皇上还是圣明的。
不过更多的人,却已然心灰意冷,仅有心中存有的良知支撑着他们为社稷尽一分力,与宦官和权臣争斗。
温廷羽正是其中的后者,从极宠到极冷,这样的转变几乎是让他难以接受的。
只不过现在他已不是初是那样孤身一人了,他的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
“忠勇公可有什么线索?这事关乎朝廷的体面,下官当然也要尽一份力。”
温廷羽故做关切的样子,眼神中却难掩其紧张。
这件事情他们虽然做得还算隐秘,不过到底有些做贼心虚,更何况世上哪有真正不透风的墙。
杨诚对这事的了解程度,对他们来说自然极为重要。
杨诚叹了口气,不答反问:“温大人可知郑临此人?”
郑临,正是那名悍勇无比的持枪刺客。
伤了杨诚那名刺客在危急之时叫出其名字,当时他的反应已表明其身份了。
说起来,杨诚对于此人并不陌生,当初征讨谢明伦时,由于杨诚事先派出数支精锐断其后路,谢氏一族几乎在那一战中被灭族。
只不过却有两名将领得以逃脱,其中一人正是号称谢明伦手下第一猛将的郑临。
而张破舟和吴嘉火也是在与郑临的那一战中结识并成为结拜兄弟的,杨诚当然也从其口中知悉了郑临的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