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只有可控的创伤才能构成“教育”
,不可控的创伤只能构成“教训”
。
尽管教训也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这样的教育却是通过“反面教材”
来实现的。
既然是反面教材,便必然不会是“正”
的、“善”
的,只能是“负”
的、“恶”
的——对方之所以会激起改错的动机,拿出改错的行为,是因为你说的话或做的事极大地伤害了他,而不是深深地触动了他。
对他来说,这样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他绝不想再有第二次。
所以他才会顺了你的意,做了你希望他做的事。
问题在于,这种改错的表现并非出于知错,甚至会对知错的动机造成伤害,并有可能埋下逆反或报复的种子,从而为他日犯下更大错误埋下隐患。
显然,这样的“教育”
还是不要为好。
遗憾的是,无论是批评、训斥还是棍棒教育,这些本该慎用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被滥用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俯拾皆是。
而且重点在于,做这些事的人尽管嘴上喜欢唱高调,其真实目的却并不那么光明正大。
当他们不能慎用、善用,而是滥用、恶用了暴力时,那么他们的目的往往是满足施暴的快感。
不少批评别人的人,心里完全明白这样做不管用或用处极小,他们之所以坚持批评,就是为了享受批评别人时的快感。
换言之,被批评的人越痛苦,他们就越快乐。
他们是一群典型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
因此,这是一群自私的人,尽管他们有权,却滥用了手里的权力。
由此可见,做个正义和善意的批评者实在是无比重要,却也相当不容易。
最后,再来看警告或正告。
与批评相比,这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相对较少,却也绝非罕见。
通常情况下,人们使用这种较为剧烈与极端的沟通方式,是因为觉得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或重要原则受到了冒犯。
坦率地说,警告颇有一点“外交辞令”
的味道,其背后有一股隐隐的杀气,暴力属性及威力级别都相当高。
一旦警告无效,剩下的就只有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撕破脸”
了。
不过,正因如此,一般来说,当人们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至少已经做好了撕破脸的心理准备。
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这段关系(职场或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已然不报什么太大的希望,所以分分钟可以战斗,可以鱼死网破。
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所谓的“虚晃一枪”
或“虚张声势”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