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六、更化与复归:传统社会的运转规律
banner"
>
通过对先前思想资料的批判继承以及对西汉社会现实的观照,董仲舒不仅完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理论的整体思考,而且对西汉中央政府如何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提出自己具体的政治见解。
那就是令人熟知的关于“更化”
的理论。
如果当我们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来观察,我们又不难发现,董仲舒的“更化”
思想不仅有助于解决西汉政府的难题,实际上也从理论上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转规律。
说到董仲舒的更化理论,我们不禁想起毛泽东批评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命题。
毛泽东说:“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
[1]毛泽东的批评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揭示了这一命题确曾长期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作用;一是将之定性为“形而上学”
的命题。
于是从此之后,人们普遍相信这一点,无不以为这一命题具有落后、保守乃至反动的意义,很少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结合西汉前中期的社会现实来考虑,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命题从表面上看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但从其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这个形而上学命题本身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因素。
第一,这个命题的反命题必然是“天变,道亦变”
。
这里所谓的“天”
,在董仲舒的本意中以及在我们今天可能有的理解中,实指客观的外界环境与条件;而所谓“道”
,则可诠释为治国的法则、原则或规律。
董仲舒对“道”
的规定是:“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谓之道。
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
就其性质而论,道是客观的、派生的、外在的。
在客观外部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时,事物的自然法则、运动规律当然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这是道的相对稳定性一面;反之,如果天变,即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那么,事物的运动规律也必然要变。
显然,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
第二,如果全面地理解董仲舒的原文,我们也不会得出不变的结论。
董仲舒的原文见于“天人三策”
的第三策。
他是指尧、舜、禹三代治世相继,故无变道之理。
“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
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而且,董仲舒也曾在此明确强调:“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这里哪有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气味呢?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2]董仲舒可能没有这样的“深思熟虑”
,但它毕竟承认变化着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客观事实,人们主观建构的“道”
只能反映、符合这个变化着的环境(治世或乱世),而不能有丝毫的背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