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春秋战国诸子思想中,这两种倾向虽然同时存在,但由于当时科学的初步发展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对理论的需求,因而使那些积极探讨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诸子的思想主流无不倾心于人本主义。
简略地说,孔老思想的基本表现形态依然因袭西周时的观念,对天的权威处于信与不信的十字路口,孔子一方面表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7]把天看作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看作人类和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但另一方面,孔子对天的权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可知的存疑精神,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8]实际上对天的信仰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更多的似乎还是倾向于相信人类自身的内在生命力。
老子的思想侧重于“道”
与“无”
,这本身就意味着天并不神秘,地位并不至上,而且,《老子》多次运用“天之道”
来表述规律、法则的意思,所谓“功成身退,天之道”
。
[9]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上足”
。
[10]实际上都是将天看作自然界,看作自然界不可更移的绝对规律。
因此,在老子的思想意识中,世界的最高主宰者与创造者,不是天,不是帝,而是“道”
,而是“无”
。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1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12]“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者居其一焉”
。
[13]这最后一句虽说将王的地位抬高,难免有英雄史观的嫌疑,但在老子的本意似乎不外乎否定天的至上威权,并确实看到了人的力量,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总有“人”
能站出来积极回应自然界的挑战,与道、天、地并驾齐驱。
其实,在春秋末期,孔老的思想都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
当时,神权政治越来越吃不开,人本主义的思潮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展着,子产明确宣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
[14]蔑视以“天道”
的威权对“人道”
的干预。
甚至更有人明确地认为“天不可信”
[15],欲从根本上扫**对天的信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