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吕氏春秋》的作者们看来,英明的君主不在于个人拥有多少智慧和应事的能力,而在于知人善用,在于各安其责:“凡官者,以治为任,以乱为罪。
今乱而无责,则乱愈长矣。
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
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统一,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
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
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
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闻也,其目非不可以见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止也。
不止则不知,不知则不信。
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则灾无由至矣。”
[14]很显然,《吕氏春秋》所设计的中央集权的权力模式,既强调了君主权力的至上性,实际上也在设法防止君主的权力过大,走上君主独裁的道路。
基于此种考量,《吕氏春秋》的作者们在保障君权至上性的同时,一方面提出君主权力的有限性:“子不庶乎亲,臣不庶乎君。
君同则来,异则去。
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15]另一方面则提出“众封建”
的权力模式,期望各个诸侯国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形成对中央权力核心的制衡态势,以保障统一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它说:“失之乎数,求之乎信,疑。
失之乎势,求之乎国,危。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
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
[16]
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央政府与诸侯国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状态呢?《吕氏春秋》提出“小中央”
而“众封建”
的基本权力模式。
它认为,“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方三千里。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
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全威,所以博义。
亦博利则无敌。
无敌者安。
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
。
[17]也就是说,中央之国不必大,越大越不容易治理;而诸侯之国不必少,越少越不利于中央的统治。
只有众建诸侯,才能便势全威,才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
在诸侯国的建制上,《吕氏春秋》曾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以为“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海上有十里之诸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