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考虑如何将“蛋糕”
做大的问题。
例如,2007年我国政府之所以能拿出七千多个亿的人民币关注民生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社会和谐,就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使政府有能力关注民生问题。
正因为经济利益和谐的动态变动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方向,例如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等创新活动,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将我们由原有的和谐,带向更高级的和谐,在社会进步中不断推动新的和谐的产生。
动态和谐实际上表明人类对和谐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如前所述,实践中并没有绝对的和谐,任何和谐都是相对的和谐,就像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而只有相对的公平一样。
因此,人类社会总是要从一个相对的和谐,走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相对和谐。
大家知道,和谐取决两个条件,一个是生产力发展,另一个是社会公平正义。
这两个决定和谐的条件是永远不变的,即任何时候都要靠这个条件实现和谐,但这两个条件本身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及程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和谐总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即从一种和谐状态进入不和谐状态,再从不和谐状态走向和谐状态,这样反复无穷,在动态中实现了和谐。
因此,我们对于出现的不和谐状态,不要大惊小怪,正是因为有了不和谐,所以才要推动和谐,实现新的和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和谐是一种差异性和谐、奋发性和谐、自比性和谐、相对的和谐和动态的和谐。
深刻理解经济利益和谐在这五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对于把握和谐的真正含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说明
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和谐。
什么是经济利益和谐?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
本文将利益和谐界定在五个要点上,对以这五个要点为内容的经济和谐作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建立真正的经济利益和谐的路径,并对这些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制与政策的建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观点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
本文是与我的博士生叶榕一起完成的,发表于《理论前沿》2007年第9期,后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16期转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