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但我现在可以抱我的狗了,虽然还是会抖,但我在练。
你也可以慢慢来。”
另一条回复来自一位母亲,她听着女儿录下的“妈妈总骂我废物,可我只是想让你夸我一次”
,泪流满面,当晚就给孩子写了封长信:“对不起,我把自己的失败感全都压在了你身上。”
这些回应没有惊天动地的救赎,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愈合之力。
然而,真正的考验仍在前方。
一个月后,青海果洛传来噩耗:那位聋哑女孩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
当地志愿者第一时间联系小舟,担心女孩再次封闭自我。
他们赶到时,女孩正蜷缩在床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台MZ-007。
她不会说话,也无法写字流畅表达,但她在过去半年里养成了每天录音的习惯??用手语对着摄像头倾诉,再由乌兰定期转译存档。
这一次,她没有等待翻译。
她打开机器,打出一串激烈的手势:
>“妈妈走了!
她还没听到我说爱她!
她走得太快了!
我恨这个嘴巴说不出话的身体!
我恨这个世界!”
>
>“可是……可是昨天晚上,我梦见弟弟牵着她的手,他们都笑着。
弟弟指着我说:‘阿姐一直在叫你。
’”
>
>“我想告诉她,我不怪她生下我却让我听不见。
我想说,她的拥抱是我活下来的力气。”
>
>“现在她听不到了……怎么办?”
志愿者含泪拍下这段影像,传给小舟。
他当即联系技术组:“能不能把之前的录音合成人声?哪怕只是模拟她的语气?我们要帮她‘说’出最后一句话。”
任艺摇头:“伦理红线。
我们不能伪造死者回应,那会制造新的幻觉。”
小舟沉默许久,忽然想到什么。
他翻出沈培笔记本最后一页残片,上面有个被撕去大半的术语:“**共鸣重构技术(EchoReconstruction)**”
。
他顺着线索追查,终于在旧硬盘备份中找到一份加密文件。
破解后发现,这是“倾听工程”
晚期一项未实施的设想:利用个体长期积累的语音样本,提取情感特征参数,生成非语义性的“声音印记”
??不是说话,而是一种类似哼唱、叹息、呼吸节奏的声波模拟,用于帮助丧失语言能力者重建情感连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