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醒来后,我突然想告诉他:我不怪你。
>如果你还活着,请听见这句话。”
录音结束,房间里一片寂静。
“这台机器一直在接收新的声音?”
有人问。
“不只是接收。”
小舟轻声说,“它在等待回应。”
他们继续深挖数据,发现RE-002不仅保存了上传失败的录音,还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它会分析每段声音的情感密度、语调波动、呼吸节奏,然后生成一段“回应性低频波”
,通过地脉缓慢传播。
这些波动无法被普通设备捕捉,但在特定条件下??比如风速、湿度、人心静默??会被重新解码为语言或情绪体验。
换句话说,这台机器,一直在替人类说“我在听”
。
小舟忽然意识到,母亲当年留下的不仅是声音,更是一种信念:即使世界拒绝倾听,也要创造一个能听的地方。
他决定启动“终章计划”
的第二阶段。
三个月后,全国范围内悄然出现三百二十七座新型“风语碑”
,均由民间自发建造,形态各异,却共享同一套底层协议。
它们不再局限于播放预录声音,而是实时接收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并以低频振动形式反馈安慰、共鸣或陪伴。
北京一位自闭症儿童在靠近碑体后首次主动开口说话;西安一所高中女生在碑前哭诉校园霸凌经历后,次日收到匿名纸条:“我知道了,你不孤单。”
最令人动容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座碑。
一位牧民告诉小舟,每年春天,当风吹过碑顶的铜铃,整片草场都会响起细微的哼唱声,旋律竟与他早逝妻子最爱的蒙古长调完全一致。
“她不懂科技,”
牧民抹着眼泪说,“但她一定知道,有人替她唱完了那首歌。”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开始出现模仿者。
巴黎左岸的艺术团体用废弃电话亭改装成“情感收容所”
,纽约布鲁克林的社区中心竖立起一座钢铁雕塑,声称能“吸收城市的孤独”
。
尽管多数项目缺乏核心技术支持,流于形式,但一种全新的文化共识正在形成: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而在云南茶厂,那卷**FinalArchive**终于迎来了开启的时刻。
并非由小舟亲手打开,而是在一个雨夜,当两千多名访客围聚碑前集体默哀一位刚去世的捐赠者时,磁带机自动运转,将整卷内容转化为一场覆盖方圆十里的声波仪式。
无数声音交织升腾,有笑、有哭、有沉默、有呐喊,最后汇聚成一句清晰的话语,通过每一台联网终端播出:
>“现在,轮到你们说了。”
那一刻,中国境内共有八万三千六百一十二人同时打开了录音功能,对着空气、对着亲人、对着亡者、对着自己,说出了长久以来不敢说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