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这个1977年的深秋,为了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悄然打响。
当然,理智还在——俩月印完17册绝无可能。
徐福生带着核心团队熬了个通宵,把各册的需求量、排版难度列了张表,最后圈定:优先抢印《代数》第一册!
这册是基础中的基础,不管是初中底子还是小学底子,都得从代数开始补,需求量最大,也最紧急。
决策一落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像被按了“快进键”
。
印刷车间的墙上,刚刷的红标语“争分又夺秒,赶印如赶考!”
墨迹还没干,字里行间都透着股子急劲儿。
第二天一早,车间里的机器就“轰隆隆响了起来,那声音比过年的鞭炮还热闹,仿佛要把过去十年憋的劲儿全撒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出版社内一片忙碌景象。
编辑们日夜伏在案头,仔细核对每一个字、每一道题;值班工人们在印刷厂中忙碌穿梭,机械的声音日夜不停;校对人员的眼睛紧盯着书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
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要让这套承载着希望的丛书,按时出现在考生们的手中。
排版工人们更是像上了弦的陀螺,连轴转不停。
老张师傅是排字车间的老手,平时抽烟都慢悠悠的,这会儿叼着烟卷,手在字架上翻飞,铅字“叮当”
往托盘里掉,眼睛都不眨一下。
年轻的小李刚结婚,本来该休婚假,听说要赶印高考用书,跟媳妇打了个招呼就扎进车间:“我也是知青过来的,知道没书的苦,这忙我必须帮!”
最费劲的是排数学公式,《代数》里的根号、平方符号,还有那些歪歪扭扭的希腊字母,比汉字难排十倍。
有次小李排错了一个“π”
,整版都得拆了重排,他急得满头汗,晚饭都没吃,蹲在地上一点点拣铅字,直到把那个错字找出来才松口气。
后来商务印刷馆上海印刷厂也加入了,两家厂凑了6台印刷机,三班倒连轴转。
机器24小时不停,工人换班不换机,车间里的灯永远亮着,油墨味混着汗水味,反倒成了最让人安心的味道。
有次后半夜,机器突然卡壳了,维修师傅老王从被窝里爬起来,骑着自行车赶过来,零下几度的天,愣是骑出了一身汗,修好机器后,他蹲在旁边看了半小时,直到确认没问题才走:“可不能耽误印书,孩子们还等着呢!”
为啥大家这么拼?因为车间里的工人,谁家没个知青亲戚?老张师傅的儿子在安徽插队,前几天还来信说“找不到复习书,急得睡不着”
;小李的妹妹在江西农村,天天晚上就着煤油灯看旧课本,字都快磨没了。
对他们来说,手里印的不是纸,是孩子们的前途,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能为这事儿出份力,比啥都光荣!
出版社、印刷厂、新华书店更是拧成了一股绳。
出版社的编辑每天往印刷厂跑,校对稿改了一版又一版;新华书店提前腾出柜台,就等书印出来上架。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压力也越来越大。
但没有人退缩,每一个人都在为了那个最终的目标而咬牙坚持。
终于,在1977年高考前一个月,第一批《数理化自学丛书》成功印刷完成——也就是第一本《代数》(第一册)赶出来了!
封面是朴素的蓝色,上面印着“数理化自学丛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