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容易转变为“绝望”
,然而“绝望”
与“希望”
一样,都不过是心造的假象,唯一真实可靠或有价值的是不断向前拓进。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
同样展现了鲁迅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的另一个精神侧面。
“我”
是吕纬甫和魏连殳沦落的见证人,也是鲁迅灵魂困扰的透视镜。
在两篇小说的结尾部分都写到“我”
“愉快”
而“轻松”
地走自己的路,表明“我”
已经超越了吕纬甫和魏连殳,也呈示出鲁迅进行了一次内心的澄清与净化,获得了再次启程前行的意志与动力。
这一精神飞跃的过程,是鲁迅小说最为重要的一项精神遗产,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
与鲁迅小说深刻的现代思想内涵相对应的,是鲁迅小说极具创造性的小说艺术。
站在今天的立场,可能看不出鲁迅的小说写法有多么新奇,但是如果回到当时语境,鲁迅小说的创新所在则立时凸显。
这种创新主要根源于鲁迅对国外小说艺术的大胆借鉴和充分吸收。
鲁迅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个性气质和审美取向出发,对俄国作家果戈理、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列夫、阿尔志跋绥夫,波兰作家显克微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表现出更多的青睐。
正是域外文学资源的持续引入,才使得鲁迅的小说写作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表现出新的特质。
中国传统小说往往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述故事,追求有头有尾的阅读效果,偏爱曲折、离奇、饶有趣味的情节,写人物更多通过外在言行,很少进行复杂细腻的心理描写。
鲁迅的小说在消化国外小说艺术的基础上打破了这种传统。
《狂人日记》出之于前所未有的日记体,几乎看不出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主人公狂人的呓语式独白、自由感想和意识流动成为叙述的主要内容。
《孔乙己》与《孤独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主人公一生的故事,而是选取主人公生平几个重要的横截面作重点叙述,以见斑窥豹的手法来表现其命运遭际。
《药》的叙述结构独具匠心,具有明暗两条叙述线索。
革命者夏瑜被杀作为一条故事暗线,被巧妙地织进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明线叙述中。
《祝福》在“我”
回鲁镇的故事链条中,以插叙的方式接入祥林嫂的故事脉络。
整体观之,鲁迅小说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并不刻意制造阅读快感,有些小说甚至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其中原因在于鲁迅反对把小说当作消遣娱乐的工具,力图把它纳入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的范畴,以促动读者对现实的感受和深思作为叙述目标。
当然,鲁迅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小说家。
鲁迅对中国小说有过深入的研究,在其撰写的学术论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可以集中看出他对中国历代优秀小说的出色品评和由衷赞赏。
这种研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鲁迅的小说写作,使它有意无意地汲取了传统小说的艺术精华,并实现了中国小说传统在新的背景下的创造性承传与转换。
从鲁迅小说刻画人物中常常运用俭省、凝练、含蓄、节制的白描手法,善于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生动传神的勾勒,如实状写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好用冷嘲热讽和富于抒情性的笔法中,都可以看到《世说新语》、“唐传奇”
、《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各时代优秀小说的深刻影响。
与《呐喊》《彷徨》主要从现实取材不同,《故事新编》主要是历史题材的小说集,它与一般历史小说强调对史实的充分尊重有所不同,按照鲁迅自己的说法,即“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
之所以采取这种处理方式,是因为鲁迅的写作动机中包含了深刻峻急的现实意图,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的观照、反思、讽喻及批判。
小说因此在整体上体现出古为今用、以今写古、古今交融的写作特点。
《补天》重述了开天辟地、女娲造人、采石补天的神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