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运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民间仪式,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历史反思,使舞台演出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
这两部剧作都在写实与写意、现实与超现实、表现与再现的结合中,昭示出探索戏剧的巨大潜力。
此外还有《黑骏马》(罗剑川编剧)、《寻找男子汉》(沙叶新编剧)、《荒原与人》(又名《洒满月光的荒原》,李龙云编剧)、《中国梦》(孙惠柱、费春放编剧)、《商鞅》(姚远编剧)等一批优秀剧作,这些剧作既追求丰富的思想内涵,又在演剧形式创新方面兼收并蓄——既继承现实主义戏剧美学传统,又借鉴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实现了内容与形式探索的整体跨越,体现了当代探索戏剧的新流向。
新时期戏剧探索不仅在话剧领域展开,戏曲界亦在探索风潮的涌动中展开了“内容上熔铸剧作家的现代意识和主体意识,形式上则寻求‘剧’的彻底解放”
[29]的艺术探索与实践。
出现了川剧《潘金莲》(魏明伦编剧)、《田姐与庄周》(徐棻、胡成德编剧),京剧《洪荒大裂变》(习志淦编剧)、《曹操与杨修》(陈亚先编剧)、《膏药章》(余笑予等编剧),湘剧《山鬼》(盛和煜编剧),莆仙戏《新亭泪》(郑怀兴编剧)、《秋风辞》(郑怀兴编剧),淮剧《金龙与蜉蝣》(罗怀臻编剧)等一批带有探索性色彩的作品。
新时期戏曲领域探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剧本文学层面,这得益于一批锐意创新的戏曲剧作家,他们在创作上力求突破传统戏曲主题范式和思维方式的束缚,在文化观照、哲理思辨层面实现了对传统戏曲文本平面化、单向度格局的超越。
总体来看,80年代探索戏剧家们通过纷呈嬗递的舞台试验,在戏剧观念和形态上对传统话剧进行了彻底的反叛和解构;对戏剧叙述性特征的重新挖掘,对戏剧表现手段的种种探索,催生了戏剧新的富有活力的叙事方式,使戏剧获得了艺术表达上的更大的自由。
这些无疑对中国当代戏剧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探索精神感召下,当代戏剧样式呈现出一种多媒介总体融合的趋势,舞台面貌日新月异;相应地,表导演的艺术创造在当代戏剧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舞台性思维进行创作越来越成为当代剧作家写作的一种趋势,因而剧本文学形态也在舞台形式革新的牵动下发生了深刻变革。
90年代先锋戏剧继续在形式实验之路上开拓创新,努力将舞台综合推上一个更新的境界;然而先锋戏剧实验在形式技巧领域下的功夫远远大于剧本内涵的开掘,使当代戏剧出现了“唯形式”
、“精神矮化”
的现象。
[1]老舍:《谈〈茶馆〉》,载《中国青年报》,1955-04-04。
[2]写于1957年,发表于1986年11月《十月》第六期。
[3]老舍把《秦氏三兄弟》的初稿拿给“北京人”
艺读给时任院长的曹禺和总导演焦菊隐等人,曹禺被戏中第一幕第二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那段戏深深吸引,建议老舍以此为基础另起炉灶写一部戏,老舍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三个月后,《茶馆》问世。
[4]老舍:《答复〈茶馆〉的几个问题》,载《剧本》,1958-05-31。
[5]曾有人认为《茶馆》故事性不强,缺乏一根主要的“红线”
,建议老舍抓住剧中“康大力参加革命”
这一件事情去发展剧情,但老舍拒绝了,他在《答复〈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6]老舍在《闲话我的七个话剧》等文章中毫不讳言自己借用写小说的经验来创作戏剧。
从他的第一个剧本《残雾》开始,就是按着写小说的方法,仗着“文字”
与“生活经验”
这两件工具大胆地尝试剧本创作,并不过多地受舞台限制。
如何写好人物始终是老舍小说创作中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
,甚至认为“写小说的动机,有时候不是源于有个故事,而是由一个或几个人”
。
(《怎样写小说》)在戏剧构思上,老舍也多次强调“不因事而忘了人”
。
(《戏剧语言》)
[7]老舍:《对话浅论》,载《电影艺术》,1961-01-3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