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革命样板戏”
正反面人物的较量中,正面人物往往凭借阶级身份和高度的政治觉悟永远占据精神上的绝对优势,象征着“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
是阶级斗争的唯一归宿,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对阶级本质属性的纯粹化表达。
不仅对正反面人物处理存在等级预设,正面人物之间也存在主从关系。
《红灯记》一家三代前仆后继的故事中,李玉和本不是故事的中心,而创编者在改编过程中,有意强化李玉和戏份,削弱李奶奶和铁梅的戏份。
因为“革命样板戏”
中主要英雄人物,只能由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代表共产党领导力量的角色担任,李玉和的阶级身份最符合这一要求。
李铁梅作为革命继承人,作为一个成长中的革命者,其精神蜕变的过程尽管最容易“出戏”
,却只能作为李玉和的陪衬。
因此原作中铁梅出狱后独立智斗叛徒的精彩戏份被删去,改为铁梅在群众帮助下将密电码送出,最后一场则是游击队歼灭日寇的武戏展示,铁梅只能完全淹没在集体里,配合着群众路线、“武装斗争”
路线的意义呈现,隐匿了原本大放异彩的个人的思想行动。
《沙家浜》中强行将郭建光塑造为一号人物,阿庆嫂降为二号人物,将新四军乔装吹鼓手混入司令婚礼的结尾改为武力进攻,亦可作如是观。
三、“革命样板戏”
贬斥个人主义立场上的“人情味”
、倡扬阶级论立场上的“阶级情”
。
其改编过程中,人物所有的感情都被赋予鲜明的阶级属性,纯粹的个人情感内容则在不断删改中几乎消失殆尽。
《红灯记》以一个家庭为视点展开革命叙事,在原作中尚含有较多表现伦理情感和家庭生活内容的因素。
但当时认为《红灯记》“这个戏表现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假如按照资产阶级的主张,要写什么‘复杂的内心’、‘性格的矛盾’、‘五分钟的动摇’等等,这个戏就毁了”
。
[20]在“革命样板戏”
的改编中,任何可能模糊政治主题意义呈现的因素都将受到批判,因为个人情感和生活内容的描写很可能冲淡以致抵消政治斗争的主题,所以必须加以改造。
《红灯记》的创编者认为,“只有冲破亲子之爱、骨肉之情的旧框框,大抒革命之情,才能更深刻地揭示英雄人物的精神世界”
。
于是在改编中,充分利用“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三代”
的人物关系设计,着力将骨肉情升华为崇高的阶级情;从剧情安排到细微的台词设计,都有意淡化人伦亲情的内容,而将阶级情感、革命情感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最直接的就是李玉和临刑前直抒对阶级情义的歌颂:“人说道世间只有骨肉的情义重,依我看阶级的情义重于泰山。”
“痛说革命家史”
是《红灯记》中抒发阶级感情的最精彩的一章,也是将剧作的伦理亲情升华为阶级情,同时激起阶级仇恨、实现叙事的教育意图的重要关目。
这段“革命家史”
的诉说,不是为了展现人物身世命运的悲苦,而是重点显现了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以及革命者前仆后继的英勇惨烈,同时强调了革命者在并肩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深厚的“阶级情义”
,为的是激起铁梅和观众们对阶级敌人的恨,与对阶级友人的爱。
如同这段戏所表达的情感状态一样,围绕“阶级斗争主题”
展开的“革命样板戏”
,主要展现的就是“阶级友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